甘孜藏區建築文化的保護與發展
在廣袤的青藏高原上,有一顆璀璨的明珠,那就是有著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康巴藏區,她也是中國的第二大藏區。這一區域是藏族文化與漢、羌、彝、回族及納西、農耕、牧業文化的交匯地,因而康巴地區素有「民族走廊」之稱。古代先民在這裡留下了大量的歷史遺存和文化積澱,這裡的人們創造出既與其它藏區文化有共性,又具有其自身多元特質的康巴文化。那些如繁星般散落,形式多樣、生動活潑的康巴建築便是其中亮麗的一道風景。
一
康巴建築具有悠久的歷史,初來這塊土地的人,便是通過獨特的建築建立起對康巴文化的第一感知印象。迄今為止,考古工作者在我國藏區發現了多處新石器時代的藏族先民古建築遺址。其中主要的有2處,一處是於1977年在西藏昌都縣卡若村發現的卡若文化遺址,該遺址距今已有大約4000—5000年歷史。另一處是1988年在丹巴縣中路鄉發現的中路遺址,從91平方米的試發掘中就已經發現房屋遺址7座;據初步測定,其年代距今為3500—3700年;遺址的建築類型較為單一,所發掘的房屋遺址均系石砌建築,且建築平面呈長方形。就建築而言,甘孜藏區民居與卡若遺址都有一脈相承的沿襲性,從當今的民居遺風中很容易體察到其久遠的歷史淵源。於是民族學、考古學、建築學的專家學者們將這些民居建築稱為「活的化石標本」;來到這片土地上的探險家、藝術家和旅行家們都給它一個時髦的雅號叫「康巴名片」。
甘孜藏區地處橫斷山脈、沙魯裡山脈、巴顏喀拉山脈地帶,被大渡河、雅礱江、金沙江等長江水系的2800多條河流切割成各種大小不同的、海拔不一樣的複雜地形板塊。加之多元文化長期影響,形成了民居建築結構的多樣化和佈局多樣性。在這些頗具特色的建築分支中,猶以三大建築景觀最有特色:即以北部道孚為代表的「崩科」式建築,東部丹巴為代表的「碉樓山寨」建築,南部鄉城為代表的「白色藏房」建築。
甘孜藏區有著豐富的森林資源,幾乎所有有人居住的地方都靠近林區。人們充分利用這一資源,獨具匠心地創造出了式樣較為特殊的「井干式建築」,如道孚的「崩科」藏房,這種民居堪稱中國民居建築雙絕:一絕是與眾不同的驚人特色;二絕是因為隨著天然林保護工程實施,用巨大原木建造如此這般的「大木屋」如今已難再造,幾近絕版了,崩科藏房因後者而彌足珍貴。
丹巴地處高山深谷之間,早在唐代就有記載稱這一帶為「千碉之國」。由於地質環境十分特殊,為石砌建築的建造提供了取之不盡、俯拾皆是的石塊和泥土,人們利用自然就地取材,依山就勢,在緩坡或台地上築起了座座石砌房屋加高碉的村寨。「碉樓山寨」建築牆體厚重,門窗開洞適中,室內冬暖夏涼。這些由低向高,錯落有序地展開的階梯式體型組合和退台式多層平頂屋以及高達幾十米的碉樓,是藏區典型的作息兼顧、戰居結合的設防人居模式。
丹巴碉樓山寨美麗壯觀,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這一帶是「寬谷」的緣故。碉樓山寨因地形而修築,能經受千百年來所發生的地震考驗而歷久不衰,這本身就是一種獨特的技術成就和創造性的天才傑作。
在甘孜州南部的許多地方都流行修築白色藏房,但最集中、最精彩的莫過於有著「白珍珠」之稱的鄉城民居。這裡也與其它地方一樣,以數戶、數十戶或上百戶為單元,將民居村寨修築在河谷地帶的田園裡,同時也在村寨裡修築一定數量的碉樓。鄉城素有「康巴江南」之稱,天氣較為暖和,樓層較之康藏別處修得要高一些。這裡的白藏房與碉樓都屬於土木結構,一般為三至六層,其牆體用黏土夯築而成;牆體外呈內斜狀,內側垂直;房屋整體呈梯形,內外牆面平整光滑。每年舉行「傳召節」前,人們用當地一種白色黏土稀釋後澆注在外牆上裝飾居所,這樣做既裝飾了房屋,又可防止雨水沖刷,但更主要的是為了祈求家庭歲歲安康、年年風調雨順。
二
甘孜藏區的寺廟獨具匠心。這些各教派的寺廟建築根植於藏傳佛教文化沃土之中,體現出氣勢恢弘、色彩亮麗、莊嚴肅穆、性格粗獷的藏民族文化氛圍。在傳承藏式建築特點的同時,也吸收了別的民族建築特點。其代表性的傑作如馳名海內外的德格印經院,北部的甘孜寺、竹慶寺、八幫寺、更慶寺、丁青寺,南部的長青科爾寺、巴塘寺,桑披寺,東部的惠遠寺、貢嘎寺、塔公寺等。
藏傳佛教五大教派寺廟建築群,其基址都高出其它任何一種建築。無論寺廟大小,都講究外觀造型敦實而雄壯,美觀而華麗,佈局嚴謹而層次分明;內飾畫棟雕樑,各種雕鏤彩繪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光彩奪目。歷史上,藏區任何一座佛教寺廟,無論建築規模還是藝術水平,都是當地任何一種建築所無法比擬的。
隨著西部大開發和旅遊業的不斷發展,甘孜藏區的建築文化遺產價值和旅遊資源價值更為突顯並越來越為人們所關注。民居建築,獨具特色,具有珍貴的歷史文化價值、建築藝術價值和科學研究價值。甘孜藏區建築文化的內涵十分深沉和豐富,體現出明顯的兼容性和復合性,而且集聚多元化於一身,帶有顯著的文化交融特徵。從居住文化看,人們聚集幾戶至上百戶不等的人家住在河谷間緩坡台地或較為平整的壩子上,有著明顯的聚集性;從生態學看,人們根據當地的自然與氣候條件,在自己的生活區域內種植各種樹木和花草,營造了生態環境;從農耕文化看,村落與耕地農田交織,方便了耕作和收割;從軍事學看,住居與碉樓緊密結合的設防村寨,有突出的防禦性;從民俗文化看,民居建築色彩濃烈、絢麗,鮮明清新,極具視覺衝擊力和藝術感染力;綜合而看,在這些山寨民居群落裡曾演繹出許多崇尚勇武與智巧、歌頌愛情與勤勞的故事傳說,具有歷史、科研、藝術和旅遊價值。
三
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近十幾年裡,我國的建築行業飛速發展,建築創作百花齊放,大型公共建築、賓館、飯店、機場、車站、商業建築、住宅建築、國家公務建築鱗次櫛比,城市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國的建築事業進入了一個歷史空前的大發展階段。而這種大發展同時也帶來了較為嚴重的負面效應,特別是全球一體化進程的加快,一方面使世界先進的科學技術迅速傳播,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另一方面,又使西方模式對我國產生巨大影響,各城市、各地區具有民族風格和地域特色的城市風貌正在消失,取而代之的幾乎是千篇一律的高樓大廈,千城一面的現象十分嚴重。
面對這種現象,國內外許多有識之士提出尖銳批評,德國《明星》畫刊在一期報道中寫到:「被譽為世界最美麗城市之一的北京,現在與亞洲其它大城市幾乎沒有區別。八車道環行路、玻璃外牆的辦公大樓和飯店使整個城市改變了模樣」。「在過去的幾十年裡,中國的幾千個村莊、小鎮和大城市的老房子被夷為平地,隨之消失了許多獨一無二的歷史性建築和古建築、文化和生活方式」。「茶馬古道」上的典型代表——「康定鍋莊」建築文化也一樣不復存在,這不能不說是一種悲哀。
由此可見,甘孜藏區開展民族建築保護和利用已經勢在必行。民族建築保護有兩層意思,一是直接保護和利用現存的古建築,另一層就是繼承民族建築的「文脈」。民族建築保護和利用與城市現代化經濟發展無矛盾之處。民族建築作為地方旅遊開發的資源之一,只要保護、繼承和利用得當,就有利於促進一個地方的經濟發展。城市現代化的標誌並非千篇一律的高樓大廈,其現代化規劃要具有特色,要符合自然地理環境和民俗文化的特點。在城市建設方面,一要突出規劃,規劃一經審定,必須嚴格執行;二是突出特點,建造新的建築要體現民族特色和文化內涵,不要盲目求洋、求新,否則將喪失個性,將割斷歷史的延續,從而缺乏吸引力;三是要突出歷史文化;民族建築承載著一定的文化和歷史積澱,要把那些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東西保留下來,融入時代精神風貌之中;四是要突出重點,一方面對民族建築進行調研,確定保護對像;另一方面,對具有保護價值的民族建築要有針對性地進行有效保護,比如對保留的部分進行修繕,保留原有的形象和特徵,對現存保護較好且規模較大、價值突出的建築物(群),通過申報文化遺產、重點文物等方式,提高知名度,增加保護價值,加大保護力度,引起全社會的重視。(作者系州規劃和建設局局長)
MEIJING INTERNATIONAL TRAVEL SERVICE LTD
專門為台灣/香港/澳門等世界各地華人、外國人(外籍遊客)提供特色西藏、青海、
尼泊爾、四川等地度假觀光旅行服務,為您量身定制個性旅行計劃(獨立成團、小
包團、自由行、團體旅遊、散客拼團,另提供各類朝聖、徒步登山探險等特種旅遊)
外籍遊客進藏旅行須知:辦理台灣遊客入藏批准函.旅行證件.外國人去西藏旅行手續
A:關於美景旅遊網獨立原創文章圖片等內容
1、美景旅遊網原創文章、圖片版權由我們全部保留;
2、美景旅遊網原創文章、圖片任何網站及媒體均可以免費使用,如轉載我們的文章或圖片,
請註明來自美景旅遊網 並鏈接到 www.mjjq.com,商業用途請先聯繫我們;
3、免責:我們在我們能知悉的範圍內努力保證所有采寫文章的真實性和正確性,但不對真實性和正確性做任何保證。本站采寫文章圖片如果和事實有所出入,美景旅遊網不承擔連帶責任;
B:關於美景旅遊網採用非原創文章圖片等內容
1、頁面的文章、圖片等等資料的版權歸版權所有人所有。
2、免責:由於採集的圖片、文章內容來源於互聯網,內容頁面標注的作者、出處和原版權者一致性無法確認,如果您是文章、圖片等資料的版權所有人,請與我們聯繫,我們會及時加上版權信息,如果您反對我們的使用,本著對版權人尊重的原則,我們會立即刪除有版權問題的文章或圖片內容。
3、本頁面發表、轉載的文章及圖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