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馬古道:瀾滄江兩岸千年鹽田煥發新生機
在西藏東部的芒康縣納西民族鄉,沿瀾滄江兩岸有一些已有千年歷史的古鹽田。當地藏族和納西族群眾至今保持著原始的制鹽方式,既是村民收入的重要來源,也為發展旅遊市場提供了良機。
芒康縣納西民族鄉以前名為鹽井鎮,是茶馬古道入藏後的第一鎮,境內轄4個行政村,其中3個村祖祖輩輩都保持著古老的制鹽傳統。
上千年來,這裡出產的食鹽就是通過茶馬古道,被馬幫運往西藏昌都、雲南麗江、迪慶和四川理塘等地。制鹽工藝傳承至今,已成為當地一個重要的經濟生產部門。據介紹,2004年全鄉產鹽140多萬斤,鹽業收入159萬元。
在加達村,記者看到,古老的鹽田高低錯落,建在江邊的斜坡上,下面以木柱作支撐,上面用木塊鋪墊後再覆蓋泥土。鹽田之間不規則地分佈著一些天然形成的鹽井,裡面不斷地滲出鹽水。
村長占堆告訴記者,目前全村有1400多塊鹽田,20多個鹽井,194戶人家有130多戶從事鹽業。產出的鹽中,質量較好的可以出售或者拿來交換麥子、玉米、大米,質量差的用來喂犛牛或豬,「平均下來,每戶每年靠賣鹽能收入8000多元。」
同是在瀾滄江邊曬鹽,納西民族村與加達村出產的鹽卻有很大不同,村委會主任加旺介紹道:「我們村出白鹽,最好的50公斤能賣100多元,加達村出的是紅鹽,50公斤賣30多元。」
他告訴記者,納西民族村的形成也與鹽有關。歷史上,鹽屬於緊俏貨物,受到政府嚴密控制,為了爭奪產鹽地,常常會引發地方戰爭。雲南麗江的納西族木氏土司曾沿茶馬古道向北擴張,參與產鹽地的爭奪,納西人就在這一時期遷入並開始定居。
依托「茶馬古道」旅遊線路,當地政府近年來正逐步對古鹽田進行旅遊開發。占堆說,去年到加達村參觀古鹽田的大約有二三百人。納西民族鄉2004年全年共接待遊客近1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60餘萬元。
納西民族鄉黨委書記鄧登介紹說,今年3月,芒康縣旅遊局投資500萬元在納西民族鄉建設鹽田博物館,建成後將在館內陳列一些制鹽工具,介紹制鹽的歷史和工藝。
MEIJING INTERNATIONAL TRAVEL SERVICE LTD
專門為台灣/香港/澳門等世界各地華人、外國人(外籍遊客)提供特色西藏、青海、
尼泊爾、四川等地度假觀光旅行服務,為您量身定制個性旅行計劃(獨立成團、小
包團、自由行、團體旅遊、散客拼團,另提供各類朝聖、徒步登山探險等特種旅遊)
外籍遊客進藏旅行須知:辦理台灣遊客入藏批准函.旅行證件.外國人去西藏旅行手續
A:關於美景旅遊網獨立原創文章圖片等內容
1、美景旅遊網原創文章、圖片版權由我們全部保留;
2、美景旅遊網原創文章、圖片任何網站及媒體均可以免費使用,如轉載我們的文章或圖片,
請註明來自美景旅遊網 並鏈接到 www.mjjq.com,商業用途請先聯繫我們;
3、免責:我們在我們能知悉的範圍內努力保證所有采寫文章的真實性和正確性,但不對真實性和正確性做任何保證。本站采寫文章圖片如果和事實有所出入,美景旅遊網不承擔連帶責任;
B:關於美景旅遊網採用非原創文章圖片等內容
1、頁面的文章、圖片等等資料的版權歸版權所有人所有。
2、免責:由於採集的圖片、文章內容來源於互聯網,內容頁面標注的作者、出處和原版權者一致性無法確認,如果您是文章、圖片等資料的版權所有人,請與我們聯繫,我們會及時加上版權信息,如果您反對我們的使用,本著對版權人尊重的原則,我們會立即刪除有版權問題的文章或圖片內容。
3、本頁面發表、轉載的文章及圖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