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行筆記(四)
4.22
里程:115公里 時間:4小時(實際11小時,其中塌方堵車7小時)
行程:德欽──鹽井(北緯:29度2.17分 東經:98度36.51分 海拔:2668米)
出德欽向北10餘公里,便可看到梅裡雪山。梅裡雪山屬於橫斷山脈,也屬怒山山脈,綿延150餘公里,平均海拔在6000米以上的山峰有13座,其中最高的山峰,即梅裡雪山的主峰,被稱為卡瓦格博峰,海拔6740米,也是雲南的最高峰。
傳說中的「卡瓦格博」是藏族英雄格薩爾王的大臣,「是一位頭戴銀盔,身著白色戰袍,手持銀箭和銀鞭,騎著一匹白色神馬,十分威武英俊的王子」。故梅裡雪山又被稱為「太子雪山」,其十三座山峰亦被稱為「太子十三峰」。他位居藏區八大聖山之首,不僅為附近的藏民尊為神靈,且每年都有來自青海、甘肅、西藏和四川的藏民前來轉山朝拜。特別是在羊年,朝拜人數甚眾,因為傳說卡瓦格博屬羊。
卡瓦格博峰雖僅6740米,但山上氣候變化之異常,及地形之複雜,比之珠穆郎瑪峰尤甚。其山體小而破碎,切割得非常厲害,冰川極多,冰雪崩也極為頻繁。20世紀內,英國、美國、中國、日本的登山隊曾進行過五次大規模的攀登,均未成功。並有中日聯合登山隊的17位勇士,於1991年不幸因雪崩喪身於此。卡瓦格博峰至今仍為一座處女峰,而當地的藏民認為攀登此峰是一種對神靈的褻瀆,對此類登山活動亦十分反感。
梅裡雪山不僅難於攀登,其主峰也難得一見,有人候上數月也未能得見。故當地人戲說要貴人來到,他方會露面。而我們運氣很好,雖到其面前時峰頂雲霧繚繞,但終得以見到卡瓦格博。然而,他真是高傲得很啊,就只是那麼匆匆一面,讓我們似驚鴻一瞥地望了一眼之後,便又隱去了,甚至連一張照片都不讓我們留下。但也算是福氣了。
這一路,群山貧瘠得厲害,植被少得可憐,山體滑坡的現象非常嚴重。山坡上那一道道被泥石流衝出來的印跡,就像是大山在哭泣,淚痕斑斑。
原打算今天趕到芒康,沒想到途中遇上塌方,整個下午被攔在那兒動彈不得。因路斷堵車整整七個小時,候至下午六點,終於通車,看來只能夜宿距塌方處30公里外的鹽井。
德欽到芒康的路異常艱難,平均時速30公里都達不到,是滇藏路上最危險的一段,尤甚於川藏路上的「通麥天險」。公路兩邊的山體均出現大幅度的滑坡,植被全無;山上的土都被沙化了,石頭大都被風化成頁岩狀,還有的山是由大塊大塊的卵石嵌在沙裡形成的。此一路塌方之頻繁,被稱為「30里一塌方」,如果在雨季走這一程簡直不堪設想。即使在這種乾燥少雨的天氣下,有的路仍被從鬆軟的山體上塌下來的沙石衝斷,只得用堆土機,甚至全憑人工,在沙石上開出一條路來讓車輛通過。路面狹窄到只能容一輛車通過,公路左側便是懸崖,車身在坑坑窪窪的路面上不斷左傾,有時竟達到20度。習慣了在城裡開車的人在這樣的路面上駕駛,不由得心驚膽戰。
到鹽井時已是晚上了。鹽井是一個鄉,現劃歸西藏的芒康縣,故到了鹽井,就算是進藏了。鹽井是川、滇、藏三省的交界,它東北與西藏芒康、四川巴塘相鄰,南與雲南德欽接壤,西與西藏左貢縣相連。自古以生產井鹽聞名,故被稱為鹽井。它在歷史上是吐蕃往返南詔的要道,也是滇茶運往西藏的必經之路。鹽井分為上鹽井和下鹽井。上鹽井村居住的多是原住民──藏民,多信奉天主教;下鹽井村居住的多是後來遷入的納西族,多信奉佛教。──這是當地一個奇特的文化現象。
鹽井的住民原來都信奉佛教,天主教是在19世紀60年代傳入的。──1858年,中、英、法簽訂了不平等的《天津條約》,允許傳教士在包括康區在內的邊沿地區從事傳教活動。於是,法國人以勝利者的姿態,爭先恐後地闖入川、滇、藏交界處,──歷來為清廷及藏政府難以顧及的四川巴塘、雲南維西及德欽、西藏芒康及鹽井等地,並以雲南境內的察瓦博木嘎地區為傳教據點。天主教的傳入自一開始便遭到拉薩三大寺廟(色拉寺、甘丹寺、哲蚌寺)的強烈反對,但朝廷並未干預。直至後來,傳教士的頻繁活動引起了朝廷的注意,「使朝野上下對傳教士入藏之真實目的有所警覺」。1864年,察瓦博木嘎地區發動了大規模的反天主教運動,教堂被毀,傳教士的生命受到威脅,傳教士們於1865年離開察瓦博木嘎,來到鹽井。
傳教士們以一種親和的面目出現在鹽井,大辦慈善活動,很得人心,逐漸以天主教取代了佛教,並在此修建了雅卡龍天主教堂。自1865年天主教首次傳入鹽井,至1950年鹽井解放為止,先後有17位神父和傳教士在此宣教,分別來自法國、德國和瑞士。在此期間,佛教與天主教之間曾多次發生衝突,最劇烈的一次是在20世紀40年代,天主教神父為武裝僧人所殺,從此外國傳教士在鹽井的傳教活動宣告結束。而近百年的傳教,使天主教的教義已在一部分教民心中扎根,再難令他們改換信仰。故於1951年,這部分教民向昌都人民解放委員會提出要求,並獲准讓天主教堂再次成為他們活動的場所。
雅卡龍教堂是目前西藏境內的唯一一座天主教堂,現有一位藏族神父。據統計,當地信徒約有70多戶,600餘人,外地信徒有100餘人,共740多名教民。在這三省交界處,三種不同的信仰也在互相碰撞之後,安然地融合在了一起。「在今日的鹽井村,尚有一家人中或信天主教或信佛教的現象。在屋內的同一經堂中,掛著毛主席、釋迦牟尼和耶穌基督的畫像,各人按自己的信仰進行祈禱,並無爭執。」
鹽井沒有招待所或旅社,故到了朋友介紹的老鄉家借宿。男主人本是河南人,到這裡十多年了,娶了當地的藏族女人。男主人很熱情,女主人有些害羞,只是安靜地做事,羞怯地笑。這一家在當地應算是富有的了,五間大磚房,前有院,後有園,房間收拾得挺乾淨。
男主人說,他們一家不信天主教。他到這兒十來年,從未去過教堂。
4.23
里程:271公里 時間:11小時
113公里
行程:鹽井────芒康(北緯29度41.08分 東經98度35.48分 海拔3890米)
3小時
158公里
芒康────左貢(北緯29度41.16分 東經97度49.56分 海拔3700米)
8小時
從鹽井出來,橫斷山脈頂著雪白的山峰在西邊展開,如一道屏障擋住了我們的視線。由於唐古拉山和念青唐古拉山往東延伸發生轉折,形成了藏東南近於南北向排列的橫斷山:從東向西分別有芒康山、他念他翁山和伯舒拉嶺,其間挾持著金沙江、瀾滄江和怒江,即東部三江。芒康山是唐古拉山東延的一條分支,構成金沙江和瀾滄江的分水嶺;他念他翁山是唐古拉山東延的另一條分支,是橫斷山中最長的一支,構成怒江和瀾滄江的分水嶺;伯舒拉嶺是念青唐古拉山的延續部分,構成帕隆藏布和怒江的分水嶺。芒康縣便處於三江流域的峽谷區。
芒康,藏語意為「善妙地域」,其前身為1912年所設的寧靜縣和鹽井縣。1960年兩縣合併,統稱為寧靜縣,並於1965年改稱為芒康縣,隸屬昌都地區管轄至今。
出了芒康,我們由214國道進入318國道,滇藏路與川藏路在此會合。這一段路並不算難走,但因為海拔較高,切諾基的動力明顯不夠,平均時速僅能達到22公里,慢吞吞地翻越了海拔4232米的拉烏山口(屬芒康山),和海拔5300米的他念他翁山。在翻越他念他翁山時,我出現了輕微的高山反應:頭微痛且嗜睡,一直睡到了左貢。
左貢,藏語意為「猵牛背」,位於他念他翁山腳,地處瀾滄江、怒江和玉帶河形成的「兩江一河」流域,是茶馬古道和歷代商賈進出西藏的主要通道,這裡的居民多為康巴人。康巴族是藏族的一個分支,康巴人無論男女都長得很漂亮,尤其是男子,長相英氣十足、體格威武慓悍。康巴男子梳髮辮,用紅色的絲線與髮辮相互盤結繫於頭頂,有的還在臉龐的一側垂下一綹。這稱之為「英雄結」,是康巴男子最突出的標誌。康巴人極聰明,喜歡也善於經商,並到處遊走,被稱為「高原上的吉普賽人」,卻又是「成則為王,敗則為寇」之輩。──最富有的藏民多為康巴人,而川藏路上兩處有名的強盜出沒的地方──理塘及左貢,也正是康巴人的聚居點。
並不打算住在左貢,但昨天路上的塌方使我們必須宿於此。到左貢時天已全黑了,找到一家郵電招待所,車才停下來,便有好些人圍攏來,把臉貼在車玻璃上,一個勁兒地向車裡張望,全都是些頭上繫著英雄結的。院子裡已經停了好幾輛客車和貨車,招待所也只剩了一間房。而在這裡,我們確也不想分開了住,六個人擠在一處覺著安全些。不知怎麼,總感覺此處陰險得很,男人們甚至把電棒和弩弓拿了出來,放在身邊。
硬梆梆的木板床,被褥散發著異味兒。然而疲倦之極,鑽進睡袋,說笑了幾句便睡著了。
4.24
里程:295公里 時間:12小時
110公里 94公里
行程:左貢────邦達(海拔4300米) 邦達────八宿
2.5小時 5.5小時
91公里
八宿────然烏(海拔3990米)
3.5小時
一夜平安無事。
清早醒來,才推開門便驚歎了一聲。──昨夜悄沒聲兒的一場雪,給群山換上了一身銀裝。太陽才露臉兒,鎮上的人們還沒起身,我們就出發了。大山也還在沉睡,靜得很,車子在空山峽谷中穿行,坐在車裡頭便能清楚地聽見引擘轉動的聲音,及輪胎與地面摩擦發出的「沙沙」聲。山裡比外面差不多晚了一整季,出發的時候已經可以穿短衫薄裙,而在這裡又套上了夾棉的衣裳,車裡邊還開足了暖氣。
左貢到八宿有70公里的柏油路,對我們來說無疑是高速公路了,大夥兒都加足了油瘋跑。越過一個村莊時,我看見路上前前後後地走著幾個背書包的孩子。仍是春寒料峭,在這樣冷的地方,他們卻穿得很單薄,看上去也很瘦弱,臉上髒兮兮的,有的還掛著兩條鼻涕。然而,他們輕快地走著,看見我們的車子過來了,便候在路旁,興高采烈地向我們揮著手,點漆似的黑眼睛亮閃閃的。雷停了車,我取出些鉛筆和糖果給他們,也許是害羞,也許是不太懂漢話,有的孩子羞怯著接過了,有的卻遠遠地躲開了去。
山裡頭能存活下來的生命,原是比外面的更蓬勃、更壯實。── 一路上除了灰色,幾乎再看不到別的什麼顏色。土地貧瘠得很,僅能長出些低矮的灌木,山石也嶙峋著。偶爾能見著幾株桃樹,多是長在山崖上的縫隙裡,或是長在淺淺的小溪旁,或是長在荒廢了的斷橋邊。雖無人欣賞、無人喝采,寂寞著卻又在燦爛地盛開。而無論是多麼小、多麼偏僻的村莊,村頭都種著些楊柳,發了嫩綠色的新芽。村民們更是愛在屋頂的平台放上幾盆花草,或種在廢棄的鐵製壓縮餅乾盒子裡,或種在用幾根木條隨意釘起來的長方形木盒裡,也都茁壯地在生長,綠的蔥綠著,紅的艷紅著。──這兒的大山蓋著雪,是冷峻的;小溪裡流著的水,是融化的雪,透心徹骨地冰涼;人能容身的,也只是些土夯的、簡陋破敗的屋子。然而,就是在這樣的高山裡,仍然有著各式各樣的生命,到了時令便以各自的方式綻放,平平靜靜地、卻又是堅忍地活著。
翻過怒江山,過了怒江,便進入八宿境內了。從怒江山下到江邊的路,是有名的七十二道拐。──彎曲狹窄的土路,如雕塑刀在山壁上刻出的細細的線,呈「之」字形從山坡一直劃到山腳。因拐彎處甚多,故名七十二道拐。我數來數去,也數不清到底有多少道拐,但每一道拐的幅度都相當大,多處達到180度。在這條山路上,我們遇到長隊的軍車。其實一路上,都不時地遇到運送物資的軍車隊,這時,我們總是停在路邊讓他們先過。一則他們的隊伍長,搶不過他們;再則,也用這種方式表示我們的敬意。有時向他們撳幾聲喇叭以示招呼致意,他們也總要按兩聲作為回禮。跑這條線的汽車兵都相當年輕,有的尚稚氣未脫,卻穩穩地把著方向盤行駛在這險峻的山路上。每當看到這樣聲勢浩大、整齊劃一的隊伍時,總讓人激動。因為在他們身上,能感受到那強大的、軍人的力,能看到軍隊的精神!
八宿,藏語意為「勇士腳下的村莊」,隸屬昌都地區,縣府駐白馬鎮。川藏線在這裡分岔:川藏北線經幫達草原、昌都縣,過那曲到拉薩;川藏南線則經然烏湖,過波密、林芝到拉薩。幫達兵站是這兩條路的分岔口,我們在此折向南走川藏南線。
今天,我們第一次遭遇「搓板路」。一直弄不清這種路是怎樣形成的,──到底是由於每年雨季時,山洪傾瀉下來沖刷而成的呢,還是由於當地的築路設備太原始,只能築出這樣的路來。總之,用「搓板」來形容它,是再恰當不過。車輪一駛上去,整部車就像是觸了電,迅速地抖動起來,坐在裡面的人,渾身也像是篩糠一樣地隨之顫抖。我一面使勁兒地用手抓著門邊上的扶手,一面擔心著車子是否會被抖散了架。當地人告訴我們,用80碼以上的時速在這樣的路上行駛,就不會顛了。而80碼,這可是在高速公路上的速度啊!在這兒,我們不敢跑這麼快,一則確實太危險;再則,試過之後,發覺顛簸的程度並沒有因之減輕多少,反而對車子磨損得厲害。於是只有以十幾公里的時速緩慢地行駛著,四周的風景也很枯燥,公路兩旁儘是荒漠或鹽鹼地。
像爬蟲一般,我們行至暮色將臨。兩山之間的距離慢慢地縮小,終於變成了一條狹窄的峽谷,峽谷之間流淌著一條小溪,公路也變得略微平整了一些。在河那邊,因為天氣轉暖,山上的雪再覆蓋不住,傾下來,蓬鬆著大堆大堆地倒在水旁;而河的這一邊,公路邊的山體也很脆弱了,在兩處可能塌方的地段,用木頭榫進山壁,搭了一個廊結構來撐住。雪沿著山體滑下來堆在路邊,把原本就窄的路面變得更加狹小;化了的雪沿著山壁流下來,又再凍結了,成了長條長條的冰凌掛在山壁上;有的冰凌長得垂到了地上,與地上的積雪凍在了一塊兒。暮色漸漸地加深,夜又來了。雪水把路面弄得很濕,車子壓上去發出「嗤啦嗤啦」的聲音,四周靜寂得很,除了這聲音外再也聽不到什麼。在車燈的照耀下,冰凌子則顯得晶瑩剔透,我們彷彿走在了冰雕的仙境裡。
穿過峽谷,便到了然烏。這是一個雪山腳下的鎮子,海拔近四千米。這一晚,全鎮停電,雪山只能依稀辨出一個輪廓,卻將星星襯得分外閃亮。這星光和幾家飯館裡點著的汽燈,便成了小鎮唯一的光源。我們預備到然烏兵站住宿,卻不湊巧,剛趕上「八一」製片廠在此處拍片,兵站全部住滿。好說歹說,僅准許我們將車子停在兵站的院子裡,住房卻是一間也騰不出來。路邊雖有兩家小旅社,黑乎乎地看起來很不穩妥,我們寧願睡在車裡。於是,就這麼半坐半臥地,蜷在車座上過這一夜。
里程:115公里 時間:4小時(實際11小時,其中塌方堵車7小時)
行程:德欽──鹽井(北緯:29度2.17分 東經:98度36.51分 海拔:2668米)
出德欽向北10餘公里,便可看到梅裡雪山。梅裡雪山屬於橫斷山脈,也屬怒山山脈,綿延150餘公里,平均海拔在6000米以上的山峰有13座,其中最高的山峰,即梅裡雪山的主峰,被稱為卡瓦格博峰,海拔6740米,也是雲南的最高峰。
傳說中的「卡瓦格博」是藏族英雄格薩爾王的大臣,「是一位頭戴銀盔,身著白色戰袍,手持銀箭和銀鞭,騎著一匹白色神馬,十分威武英俊的王子」。故梅裡雪山又被稱為「太子雪山」,其十三座山峰亦被稱為「太子十三峰」。他位居藏區八大聖山之首,不僅為附近的藏民尊為神靈,且每年都有來自青海、甘肅、西藏和四川的藏民前來轉山朝拜。特別是在羊年,朝拜人數甚眾,因為傳說卡瓦格博屬羊。
卡瓦格博峰雖僅6740米,但山上氣候變化之異常,及地形之複雜,比之珠穆郎瑪峰尤甚。其山體小而破碎,切割得非常厲害,冰川極多,冰雪崩也極為頻繁。20世紀內,英國、美國、中國、日本的登山隊曾進行過五次大規模的攀登,均未成功。並有中日聯合登山隊的17位勇士,於1991年不幸因雪崩喪身於此。卡瓦格博峰至今仍為一座處女峰,而當地的藏民認為攀登此峰是一種對神靈的褻瀆,對此類登山活動亦十分反感。
梅裡雪山不僅難於攀登,其主峰也難得一見,有人候上數月也未能得見。故當地人戲說要貴人來到,他方會露面。而我們運氣很好,雖到其面前時峰頂雲霧繚繞,但終得以見到卡瓦格博。然而,他真是高傲得很啊,就只是那麼匆匆一面,讓我們似驚鴻一瞥地望了一眼之後,便又隱去了,甚至連一張照片都不讓我們留下。但也算是福氣了。
這一路,群山貧瘠得厲害,植被少得可憐,山體滑坡的現象非常嚴重。山坡上那一道道被泥石流衝出來的印跡,就像是大山在哭泣,淚痕斑斑。
原打算今天趕到芒康,沒想到途中遇上塌方,整個下午被攔在那兒動彈不得。因路斷堵車整整七個小時,候至下午六點,終於通車,看來只能夜宿距塌方處30公里外的鹽井。
德欽到芒康的路異常艱難,平均時速30公里都達不到,是滇藏路上最危險的一段,尤甚於川藏路上的「通麥天險」。公路兩邊的山體均出現大幅度的滑坡,植被全無;山上的土都被沙化了,石頭大都被風化成頁岩狀,還有的山是由大塊大塊的卵石嵌在沙裡形成的。此一路塌方之頻繁,被稱為「30里一塌方」,如果在雨季走這一程簡直不堪設想。即使在這種乾燥少雨的天氣下,有的路仍被從鬆軟的山體上塌下來的沙石衝斷,只得用堆土機,甚至全憑人工,在沙石上開出一條路來讓車輛通過。路面狹窄到只能容一輛車通過,公路左側便是懸崖,車身在坑坑窪窪的路面上不斷左傾,有時竟達到20度。習慣了在城裡開車的人在這樣的路面上駕駛,不由得心驚膽戰。
到鹽井時已是晚上了。鹽井是一個鄉,現劃歸西藏的芒康縣,故到了鹽井,就算是進藏了。鹽井是川、滇、藏三省的交界,它東北與西藏芒康、四川巴塘相鄰,南與雲南德欽接壤,西與西藏左貢縣相連。自古以生產井鹽聞名,故被稱為鹽井。它在歷史上是吐蕃往返南詔的要道,也是滇茶運往西藏的必經之路。鹽井分為上鹽井和下鹽井。上鹽井村居住的多是原住民──藏民,多信奉天主教;下鹽井村居住的多是後來遷入的納西族,多信奉佛教。──這是當地一個奇特的文化現象。
鹽井的住民原來都信奉佛教,天主教是在19世紀60年代傳入的。──1858年,中、英、法簽訂了不平等的《天津條約》,允許傳教士在包括康區在內的邊沿地區從事傳教活動。於是,法國人以勝利者的姿態,爭先恐後地闖入川、滇、藏交界處,──歷來為清廷及藏政府難以顧及的四川巴塘、雲南維西及德欽、西藏芒康及鹽井等地,並以雲南境內的察瓦博木嘎地區為傳教據點。天主教的傳入自一開始便遭到拉薩三大寺廟(色拉寺、甘丹寺、哲蚌寺)的強烈反對,但朝廷並未干預。直至後來,傳教士的頻繁活動引起了朝廷的注意,「使朝野上下對傳教士入藏之真實目的有所警覺」。1864年,察瓦博木嘎地區發動了大規模的反天主教運動,教堂被毀,傳教士的生命受到威脅,傳教士們於1865年離開察瓦博木嘎,來到鹽井。
傳教士們以一種親和的面目出現在鹽井,大辦慈善活動,很得人心,逐漸以天主教取代了佛教,並在此修建了雅卡龍天主教堂。自1865年天主教首次傳入鹽井,至1950年鹽井解放為止,先後有17位神父和傳教士在此宣教,分別來自法國、德國和瑞士。在此期間,佛教與天主教之間曾多次發生衝突,最劇烈的一次是在20世紀40年代,天主教神父為武裝僧人所殺,從此外國傳教士在鹽井的傳教活動宣告結束。而近百年的傳教,使天主教的教義已在一部分教民心中扎根,再難令他們改換信仰。故於1951年,這部分教民向昌都人民解放委員會提出要求,並獲准讓天主教堂再次成為他們活動的場所。
雅卡龍教堂是目前西藏境內的唯一一座天主教堂,現有一位藏族神父。據統計,當地信徒約有70多戶,600餘人,外地信徒有100餘人,共740多名教民。在這三省交界處,三種不同的信仰也在互相碰撞之後,安然地融合在了一起。「在今日的鹽井村,尚有一家人中或信天主教或信佛教的現象。在屋內的同一經堂中,掛著毛主席、釋迦牟尼和耶穌基督的畫像,各人按自己的信仰進行祈禱,並無爭執。」
鹽井沒有招待所或旅社,故到了朋友介紹的老鄉家借宿。男主人本是河南人,到這裡十多年了,娶了當地的藏族女人。男主人很熱情,女主人有些害羞,只是安靜地做事,羞怯地笑。這一家在當地應算是富有的了,五間大磚房,前有院,後有園,房間收拾得挺乾淨。
男主人說,他們一家不信天主教。他到這兒十來年,從未去過教堂。
4.23
里程:271公里 時間:11小時
113公里
行程:鹽井────芒康(北緯29度41.08分 東經98度35.48分 海拔3890米)
3小時
158公里
芒康────左貢(北緯29度41.16分 東經97度49.56分 海拔3700米)
8小時
從鹽井出來,橫斷山脈頂著雪白的山峰在西邊展開,如一道屏障擋住了我們的視線。由於唐古拉山和念青唐古拉山往東延伸發生轉折,形成了藏東南近於南北向排列的橫斷山:從東向西分別有芒康山、他念他翁山和伯舒拉嶺,其間挾持著金沙江、瀾滄江和怒江,即東部三江。芒康山是唐古拉山東延的一條分支,構成金沙江和瀾滄江的分水嶺;他念他翁山是唐古拉山東延的另一條分支,是橫斷山中最長的一支,構成怒江和瀾滄江的分水嶺;伯舒拉嶺是念青唐古拉山的延續部分,構成帕隆藏布和怒江的分水嶺。芒康縣便處於三江流域的峽谷區。
芒康,藏語意為「善妙地域」,其前身為1912年所設的寧靜縣和鹽井縣。1960年兩縣合併,統稱為寧靜縣,並於1965年改稱為芒康縣,隸屬昌都地區管轄至今。
出了芒康,我們由214國道進入318國道,滇藏路與川藏路在此會合。這一段路並不算難走,但因為海拔較高,切諾基的動力明顯不夠,平均時速僅能達到22公里,慢吞吞地翻越了海拔4232米的拉烏山口(屬芒康山),和海拔5300米的他念他翁山。在翻越他念他翁山時,我出現了輕微的高山反應:頭微痛且嗜睡,一直睡到了左貢。
左貢,藏語意為「猵牛背」,位於他念他翁山腳,地處瀾滄江、怒江和玉帶河形成的「兩江一河」流域,是茶馬古道和歷代商賈進出西藏的主要通道,這裡的居民多為康巴人。康巴族是藏族的一個分支,康巴人無論男女都長得很漂亮,尤其是男子,長相英氣十足、體格威武慓悍。康巴男子梳髮辮,用紅色的絲線與髮辮相互盤結繫於頭頂,有的還在臉龐的一側垂下一綹。這稱之為「英雄結」,是康巴男子最突出的標誌。康巴人極聰明,喜歡也善於經商,並到處遊走,被稱為「高原上的吉普賽人」,卻又是「成則為王,敗則為寇」之輩。──最富有的藏民多為康巴人,而川藏路上兩處有名的強盜出沒的地方──理塘及左貢,也正是康巴人的聚居點。
並不打算住在左貢,但昨天路上的塌方使我們必須宿於此。到左貢時天已全黑了,找到一家郵電招待所,車才停下來,便有好些人圍攏來,把臉貼在車玻璃上,一個勁兒地向車裡張望,全都是些頭上繫著英雄結的。院子裡已經停了好幾輛客車和貨車,招待所也只剩了一間房。而在這裡,我們確也不想分開了住,六個人擠在一處覺著安全些。不知怎麼,總感覺此處陰險得很,男人們甚至把電棒和弩弓拿了出來,放在身邊。
硬梆梆的木板床,被褥散發著異味兒。然而疲倦之極,鑽進睡袋,說笑了幾句便睡著了。
4.24
里程:295公里 時間:12小時
110公里 94公里
行程:左貢────邦達(海拔4300米) 邦達────八宿
2.5小時 5.5小時
91公里
八宿────然烏(海拔3990米)
3.5小時
一夜平安無事。
清早醒來,才推開門便驚歎了一聲。──昨夜悄沒聲兒的一場雪,給群山換上了一身銀裝。太陽才露臉兒,鎮上的人們還沒起身,我們就出發了。大山也還在沉睡,靜得很,車子在空山峽谷中穿行,坐在車裡頭便能清楚地聽見引擘轉動的聲音,及輪胎與地面摩擦發出的「沙沙」聲。山裡比外面差不多晚了一整季,出發的時候已經可以穿短衫薄裙,而在這裡又套上了夾棉的衣裳,車裡邊還開足了暖氣。
左貢到八宿有70公里的柏油路,對我們來說無疑是高速公路了,大夥兒都加足了油瘋跑。越過一個村莊時,我看見路上前前後後地走著幾個背書包的孩子。仍是春寒料峭,在這樣冷的地方,他們卻穿得很單薄,看上去也很瘦弱,臉上髒兮兮的,有的還掛著兩條鼻涕。然而,他們輕快地走著,看見我們的車子過來了,便候在路旁,興高采烈地向我們揮著手,點漆似的黑眼睛亮閃閃的。雷停了車,我取出些鉛筆和糖果給他們,也許是害羞,也許是不太懂漢話,有的孩子羞怯著接過了,有的卻遠遠地躲開了去。
山裡頭能存活下來的生命,原是比外面的更蓬勃、更壯實。── 一路上除了灰色,幾乎再看不到別的什麼顏色。土地貧瘠得很,僅能長出些低矮的灌木,山石也嶙峋著。偶爾能見著幾株桃樹,多是長在山崖上的縫隙裡,或是長在淺淺的小溪旁,或是長在荒廢了的斷橋邊。雖無人欣賞、無人喝采,寂寞著卻又在燦爛地盛開。而無論是多麼小、多麼偏僻的村莊,村頭都種著些楊柳,發了嫩綠色的新芽。村民們更是愛在屋頂的平台放上幾盆花草,或種在廢棄的鐵製壓縮餅乾盒子裡,或種在用幾根木條隨意釘起來的長方形木盒裡,也都茁壯地在生長,綠的蔥綠著,紅的艷紅著。──這兒的大山蓋著雪,是冷峻的;小溪裡流著的水,是融化的雪,透心徹骨地冰涼;人能容身的,也只是些土夯的、簡陋破敗的屋子。然而,就是在這樣的高山裡,仍然有著各式各樣的生命,到了時令便以各自的方式綻放,平平靜靜地、卻又是堅忍地活著。
翻過怒江山,過了怒江,便進入八宿境內了。從怒江山下到江邊的路,是有名的七十二道拐。──彎曲狹窄的土路,如雕塑刀在山壁上刻出的細細的線,呈「之」字形從山坡一直劃到山腳。因拐彎處甚多,故名七十二道拐。我數來數去,也數不清到底有多少道拐,但每一道拐的幅度都相當大,多處達到180度。在這條山路上,我們遇到長隊的軍車。其實一路上,都不時地遇到運送物資的軍車隊,這時,我們總是停在路邊讓他們先過。一則他們的隊伍長,搶不過他們;再則,也用這種方式表示我們的敬意。有時向他們撳幾聲喇叭以示招呼致意,他們也總要按兩聲作為回禮。跑這條線的汽車兵都相當年輕,有的尚稚氣未脫,卻穩穩地把著方向盤行駛在這險峻的山路上。每當看到這樣聲勢浩大、整齊劃一的隊伍時,總讓人激動。因為在他們身上,能感受到那強大的、軍人的力,能看到軍隊的精神!
八宿,藏語意為「勇士腳下的村莊」,隸屬昌都地區,縣府駐白馬鎮。川藏線在這裡分岔:川藏北線經幫達草原、昌都縣,過那曲到拉薩;川藏南線則經然烏湖,過波密、林芝到拉薩。幫達兵站是這兩條路的分岔口,我們在此折向南走川藏南線。
今天,我們第一次遭遇「搓板路」。一直弄不清這種路是怎樣形成的,──到底是由於每年雨季時,山洪傾瀉下來沖刷而成的呢,還是由於當地的築路設備太原始,只能築出這樣的路來。總之,用「搓板」來形容它,是再恰當不過。車輪一駛上去,整部車就像是觸了電,迅速地抖動起來,坐在裡面的人,渾身也像是篩糠一樣地隨之顫抖。我一面使勁兒地用手抓著門邊上的扶手,一面擔心著車子是否會被抖散了架。當地人告訴我們,用80碼以上的時速在這樣的路上行駛,就不會顛了。而80碼,這可是在高速公路上的速度啊!在這兒,我們不敢跑這麼快,一則確實太危險;再則,試過之後,發覺顛簸的程度並沒有因之減輕多少,反而對車子磨損得厲害。於是只有以十幾公里的時速緩慢地行駛著,四周的風景也很枯燥,公路兩旁儘是荒漠或鹽鹼地。
像爬蟲一般,我們行至暮色將臨。兩山之間的距離慢慢地縮小,終於變成了一條狹窄的峽谷,峽谷之間流淌著一條小溪,公路也變得略微平整了一些。在河那邊,因為天氣轉暖,山上的雪再覆蓋不住,傾下來,蓬鬆著大堆大堆地倒在水旁;而河的這一邊,公路邊的山體也很脆弱了,在兩處可能塌方的地段,用木頭榫進山壁,搭了一個廊結構來撐住。雪沿著山體滑下來堆在路邊,把原本就窄的路面變得更加狹小;化了的雪沿著山壁流下來,又再凍結了,成了長條長條的冰凌掛在山壁上;有的冰凌長得垂到了地上,與地上的積雪凍在了一塊兒。暮色漸漸地加深,夜又來了。雪水把路面弄得很濕,車子壓上去發出「嗤啦嗤啦」的聲音,四周靜寂得很,除了這聲音外再也聽不到什麼。在車燈的照耀下,冰凌子則顯得晶瑩剔透,我們彷彿走在了冰雕的仙境裡。
穿過峽谷,便到了然烏。這是一個雪山腳下的鎮子,海拔近四千米。這一晚,全鎮停電,雪山只能依稀辨出一個輪廓,卻將星星襯得分外閃亮。這星光和幾家飯館裡點著的汽燈,便成了小鎮唯一的光源。我們預備到然烏兵站住宿,卻不湊巧,剛趕上「八一」製片廠在此處拍片,兵站全部住滿。好說歹說,僅准許我們將車子停在兵站的院子裡,住房卻是一間也騰不出來。路邊雖有兩家小旅社,黑乎乎地看起來很不穩妥,我們寧願睡在車裡。於是,就這麼半坐半臥地,蜷在車座上過這一夜。
MITS 美景國際旅行社
MEIJING INTERNATIONAL TRAVEL SERVICE LTD
專門為台灣/香港/澳門等世界各地華人、外國人(外籍遊客)提供特色西藏、青海、
尼泊爾、四川等地度假觀光旅行服務,為您量身定制個性旅行計劃(獨立成團、小
包團、自由行、團體旅遊、散客拼團,另提供各類朝聖、徒步登山探險等特種旅遊)
外籍遊客進藏旅行須知:辦理台灣遊客入藏批准函.旅行證件.外國人去西藏旅行手續
MEIJING INTERNATIONAL TRAVEL SERVICE LTD
專門為台灣/香港/澳門等世界各地華人、外國人(外籍遊客)提供特色西藏、青海、
尼泊爾、四川等地度假觀光旅行服務,為您量身定制個性旅行計劃(獨立成團、小
包團、自由行、團體旅遊、散客拼團,另提供各類朝聖、徒步登山探險等特種旅遊)
外籍遊客進藏旅行須知:辦理台灣遊客入藏批准函.旅行證件.外國人去西藏旅行手續
Sponsored Links
特別聲明:
A:關於美景旅遊網獨立原創文章圖片等內容
1、美景旅遊網原創文章、圖片版權由我們全部保留;
2、美景旅遊網原創文章、圖片任何網站及媒體均可以免費使用,如轉載我們的文章或圖片,
請註明來自美景旅遊網 並鏈接到 www.mjjq.com,商業用途請先聯繫我們;
3、免責:我們在我們能知悉的範圍內努力保證所有采寫文章的真實性和正確性,但不對真實性和正確性做任何保證。本站采寫文章圖片如果和事實有所出入,美景旅遊網不承擔連帶責任;
B:關於美景旅遊網採用非原創文章圖片等內容
1、頁面的文章、圖片等等資料的版權歸版權所有人所有。
2、免責:由於採集的圖片、文章內容來源於互聯網,內容頁面標注的作者、出處和原版權者一致性無法確認,如果您是文章、圖片等資料的版權所有人,請與我們聯繫,我們會及時加上版權信息,如果您反對我們的使用,本著對版權人尊重的原則,我們會立即刪除有版權問題的文章或圖片內容。
3、本頁面發表、轉載的文章及圖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
A:關於美景旅遊網獨立原創文章圖片等內容
1、美景旅遊網原創文章、圖片版權由我們全部保留;
2、美景旅遊網原創文章、圖片任何網站及媒體均可以免費使用,如轉載我們的文章或圖片,
請註明來自美景旅遊網 並鏈接到 www.mjjq.com,商業用途請先聯繫我們;
3、免責:我們在我們能知悉的範圍內努力保證所有采寫文章的真實性和正確性,但不對真實性和正確性做任何保證。本站采寫文章圖片如果和事實有所出入,美景旅遊網不承擔連帶責任;
B:關於美景旅遊網採用非原創文章圖片等內容
1、頁面的文章、圖片等等資料的版權歸版權所有人所有。
2、免責:由於採集的圖片、文章內容來源於互聯網,內容頁面標注的作者、出處和原版權者一致性無法確認,如果您是文章、圖片等資料的版權所有人,請與我們聯繫,我們會及時加上版權信息,如果您反對我們的使用,本著對版權人尊重的原則,我們會立即刪除有版權問題的文章或圖片內容。
3、本頁面發表、轉載的文章及圖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
西藏旅遊
Tibet Travel
西藏旅遊目的地
走進神秘西藏
西藏風光圖庫
熱門點擊
最新旅遊報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