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風藏俗
1、成丁禮:
藏族女子至十六七歲便要擇吉日舉行成丁禮儀式。這天家長要請一位生年屬相好、父母雙全、有福氣的同齡女性,給姑娘梳兩條辮子(衛藏地區的幼女都梳一條辮子,成年後就改梳兩條辮子,帶"邦典",表示到了成婚年齡),戴上"巴珠"頭飾,圍上"邦典"彩裙,然後由父母、親友及來賓向姑娘獻哈達表示祝賀。儀式結束後,姑娘在三四位親友陪同下,前往寺廟朝佛,回來後擺宴招待親友來賓。成丁禮之後,姑娘就可心參加男女之間的社交,並可行婚嫁之事。
2、婚俗:
一夫一妻制是藏族主要的家庭形式。西藏在民主改革前經濟落後,為防止財產分散,曾存在過一妻多夫、兄弟共妻、姐妹共夫等婚姻現象。一夫多妻制的情況多發生在上層家庭,即領主、土司通過聯姻擴大自己的勢力範圍。藏傳佛教中的黃教嚴禁僧人娶妻,而其餘各派的僧人則可以結婚。
藏族婚禮儀式獨具特色。婚日一早,雞剛叫頭遍,新朗家的舅舅及親友數人至女方愛迎親,新娘由親戚女伴陪送。男家村鄰每家贈送一桶清水,從門前依次排成長龍,最末一隻桶旁,男方主人放置若干茶包,茶新娘下馬踏用,以此祝福新人生活美滿富足。新娘下馬後,由送親人在每個桶上放一條哈達以示對村鄰的感謝。新娘進門前,男方親友用柏樹枝蘸水揚灑,有時還撒麥子,據說可祛魔除邪。入室後,新郎家長向新娘捧敬一碗牛奶,祝他們愛情真摯純潔。主婚人將一條哈達拋掛中柱,討求吉樣。繼而由主婚人念頌詞向新人祝福,然後眾人慶賀嬉鬧,盡歌酣舞。新人床上鋪一潔白氈子,上用青稞、小麥畫上吉祥圖案。新娘在男家住一日或三日後返回,有的地方新娘要數月後才到男家,開始夫妻生活。
3、名字:
藏族名字有名無姓,一般有男女性別之分,通常是兩字或四字。名字多取自佛教經典,故重名的人較多,但可在名字前加上大、小、本人的特徵、出生地、居住地或本人職業等以示區分。
嬰兒出生後,父母請喇嘛為之行命名禮。喇嘛取名多源於佛經,並且選的是含有"美"與"福"的字眼,如扎西彭措(扎西意為吉祥,彭措意為長壽)、晉美才仁(晉美意為無畏,才仁意為長壽),等等。
4、喪葬
藏族的葬儀分塔葬、火葬、天葬、土葬、水葬、復合葬等六種。
(1)塔葬
藏族的最高葬儀。享受這種葬禮的僅限於達賴、班禪或其他大活佛。大活佛圓寂後,遺體用各種名貴藥材及香料反覆脫水,干後用綢麻包裹,裝入靈塔內永久保存。靈塔分金、銀、銅、木、泥幾種,根據活佛的地位高低而定。達賴、班禪圓寂後要建金靈塔,而甘丹赤巴只能建銀靈塔。靈塔存放在各寺院裡。
(2)火葬
僅次於塔葬的高級葬儀,只限於活佛和大喇嘛,其他死者不得享受此種葬禮。火葬時將遺體捆成坐姿並固定於木架柴堆上,由喇嘛唸經超度死者靈魂,同時在柴堆上灑油點火。焚屍完畢,將骨灰帶到高山之巔順硯播撒,或撒在江河之中。新都橋一帶禮葬火葬為聖葬,葬式很特別。人死後由幾位長者擦洗屍身,把四肢交叉又疊起,五官中塞入酥油,然後用白布將屍體纏裹,死者頭部畫上"卍"符號,左胸畫6個星星、9支弓箭、1條魚、1個牛頭。再把屍體置於堂屋地板上,請喇嘛念3天經。火葬時給死者準備五穀和糖類一起火化。另外還要準備161根小木棍、39個麥面小餅和39個酥油包,用作燒祭神靈和餓鬼。
(3)天葬
天葬,就是將死者的屍體喂鷲鷹。鷲鷹食後飛上天空,藏族則認為死者順利升天。天葬在天葬場舉行,各地有固定地點。人死後,停屍數日,請喇嘛唸經擇日送葬。出殯一般很早,有專人將屍體送至天葬師首先焚香供神,鷲見煙火而聚集在天葬場周圍。天葬師隨即將屍體衣服剝去,按一定程序肢解屍體,肉骨剝離。骨頭用石頭搗碎,並拌以糌粑,肉切成小塊放置一旁。最後用哨聲呼來鷲,按骨、肉順序別餵食,直到吞食淨盡。
(4)土葬
土葬本是藏族原始固有的葬俗,但天葬盛行以後,藏族認為土葬者不能轉世而很少使用。土葬目前主要在四川甘孜和阿壩自治州部分地區流行。德格縣城一帶葬地比較固定,葬坑為深約1.5米的圓錐形,下撒五穀,屍用布包裹,接著用土打緊填埋,不能壘墳堆,上面放一塊刻有咒經的瑪尼石,插上經幡,葬儀即告結束。
(5)水葬
水葬主要有兩種形式。其一是整屍拋入江河之中,甘孜雅江扎巴地地區盛行此俗。一般是兩人送葬,將屍背至水深急流之處拋入江中,並在入水處熏燒糌粑,葬儀即告結束。雅江日依一帶,人死後馬上在腰際上砍一刀,然後頭腳相疊捆好,放入背兜丟入河中,如甘孜德格龔埡地區的水葬。出殯多在夜晚,葬地選在水勢呈海螺紋漩繞的水域。送葬地有一木墩,屍體首先被置於墩上,用斧按關節從上到下肢解,砍一塊拋一塊,最後連砍斧、屍袋及四周血土一併投入河中。甘孜絨壩岔在水葬時講究屍的放置,男的臥式置,女的仰面置。而巴塘南區的普埡一帶,解肢不能沾鐵,只能以加工後的木刀、石斧施行。藏南林區在水葬時,也多半將屍體肢解後拋入灑河。
(6)復合葬
即先土葬,後火葬,再水葬,歷時一年,且祭儀頻繁,法事不斷。常見於藏東珞瑜地區。
藏族幼兒夭亡,一般不舉行葬禮,而是把屍體放入陶罐後扔進江河之中,也有的把陶罐長期存放於庫房之內。
藏區部分邊遠地區還有石棺葬和巖葬的習俗。
5、生育
藏族小孩生下來的第三天(女孩是第四天),親朋好友攜青稞酒、酥油茶、小孩衣物等前來祝賀,並舉行旁色儀式(旁色,藏語意為清除晦氣)。旁色是吐蕃時期留下來的古老儀式。這天早上,人們在生了小孩的人家門口放一堆小石子,生的是男孩,便堆上白堊小石子;生的是女孩,什麼石子都可以,並在石堆旁燃燒松柏香枝。前來祝賀的人們,首先在石堆和香堆上糌粑面,然後再進入主人家門。
孩子滿月之後,便要選擇黃道吉日舉行出門儀式。這天,母子(女)倆都換上新裝,由親人陪著(陪同的人也穿新衣裳)出門,首先到寺廟朝佛經拉薩人到大昭寺),祈求菩薩保佑新生兒長壽,在世上少受災難。然後到親朋好友家串門,多選擇有福氣的人家,以期孩子將來也能建成幸福家庭。孩子第一次出門時,人們往往在其鼻尖上擦一點鍋底,意思是使嬰兒出門時不被魔鬼發覺。
藏族女子至十六七歲便要擇吉日舉行成丁禮儀式。這天家長要請一位生年屬相好、父母雙全、有福氣的同齡女性,給姑娘梳兩條辮子(衛藏地區的幼女都梳一條辮子,成年後就改梳兩條辮子,帶"邦典",表示到了成婚年齡),戴上"巴珠"頭飾,圍上"邦典"彩裙,然後由父母、親友及來賓向姑娘獻哈達表示祝賀。儀式結束後,姑娘在三四位親友陪同下,前往寺廟朝佛,回來後擺宴招待親友來賓。成丁禮之後,姑娘就可心參加男女之間的社交,並可行婚嫁之事。
2、婚俗:
一夫一妻制是藏族主要的家庭形式。西藏在民主改革前經濟落後,為防止財產分散,曾存在過一妻多夫、兄弟共妻、姐妹共夫等婚姻現象。一夫多妻制的情況多發生在上層家庭,即領主、土司通過聯姻擴大自己的勢力範圍。藏傳佛教中的黃教嚴禁僧人娶妻,而其餘各派的僧人則可以結婚。
藏族婚禮儀式獨具特色。婚日一早,雞剛叫頭遍,新朗家的舅舅及親友數人至女方愛迎親,新娘由親戚女伴陪送。男家村鄰每家贈送一桶清水,從門前依次排成長龍,最末一隻桶旁,男方主人放置若干茶包,茶新娘下馬踏用,以此祝福新人生活美滿富足。新娘下馬後,由送親人在每個桶上放一條哈達以示對村鄰的感謝。新娘進門前,男方親友用柏樹枝蘸水揚灑,有時還撒麥子,據說可祛魔除邪。入室後,新郎家長向新娘捧敬一碗牛奶,祝他們愛情真摯純潔。主婚人將一條哈達拋掛中柱,討求吉樣。繼而由主婚人念頌詞向新人祝福,然後眾人慶賀嬉鬧,盡歌酣舞。新人床上鋪一潔白氈子,上用青稞、小麥畫上吉祥圖案。新娘在男家住一日或三日後返回,有的地方新娘要數月後才到男家,開始夫妻生活。
3、名字:
藏族名字有名無姓,一般有男女性別之分,通常是兩字或四字。名字多取自佛教經典,故重名的人較多,但可在名字前加上大、小、本人的特徵、出生地、居住地或本人職業等以示區分。
嬰兒出生後,父母請喇嘛為之行命名禮。喇嘛取名多源於佛經,並且選的是含有"美"與"福"的字眼,如扎西彭措(扎西意為吉祥,彭措意為長壽)、晉美才仁(晉美意為無畏,才仁意為長壽),等等。
4、喪葬
藏族的葬儀分塔葬、火葬、天葬、土葬、水葬、復合葬等六種。
(1)塔葬
藏族的最高葬儀。享受這種葬禮的僅限於達賴、班禪或其他大活佛。大活佛圓寂後,遺體用各種名貴藥材及香料反覆脫水,干後用綢麻包裹,裝入靈塔內永久保存。靈塔分金、銀、銅、木、泥幾種,根據活佛的地位高低而定。達賴、班禪圓寂後要建金靈塔,而甘丹赤巴只能建銀靈塔。靈塔存放在各寺院裡。
(2)火葬
僅次於塔葬的高級葬儀,只限於活佛和大喇嘛,其他死者不得享受此種葬禮。火葬時將遺體捆成坐姿並固定於木架柴堆上,由喇嘛唸經超度死者靈魂,同時在柴堆上灑油點火。焚屍完畢,將骨灰帶到高山之巔順硯播撒,或撒在江河之中。新都橋一帶禮葬火葬為聖葬,葬式很特別。人死後由幾位長者擦洗屍身,把四肢交叉又疊起,五官中塞入酥油,然後用白布將屍體纏裹,死者頭部畫上"卍"符號,左胸畫6個星星、9支弓箭、1條魚、1個牛頭。再把屍體置於堂屋地板上,請喇嘛念3天經。火葬時給死者準備五穀和糖類一起火化。另外還要準備161根小木棍、39個麥面小餅和39個酥油包,用作燒祭神靈和餓鬼。
(3)天葬
天葬,就是將死者的屍體喂鷲鷹。鷲鷹食後飛上天空,藏族則認為死者順利升天。天葬在天葬場舉行,各地有固定地點。人死後,停屍數日,請喇嘛唸經擇日送葬。出殯一般很早,有專人將屍體送至天葬師首先焚香供神,鷲見煙火而聚集在天葬場周圍。天葬師隨即將屍體衣服剝去,按一定程序肢解屍體,肉骨剝離。骨頭用石頭搗碎,並拌以糌粑,肉切成小塊放置一旁。最後用哨聲呼來鷲,按骨、肉順序別餵食,直到吞食淨盡。
(4)土葬
土葬本是藏族原始固有的葬俗,但天葬盛行以後,藏族認為土葬者不能轉世而很少使用。土葬目前主要在四川甘孜和阿壩自治州部分地區流行。德格縣城一帶葬地比較固定,葬坑為深約1.5米的圓錐形,下撒五穀,屍用布包裹,接著用土打緊填埋,不能壘墳堆,上面放一塊刻有咒經的瑪尼石,插上經幡,葬儀即告結束。
(5)水葬
水葬主要有兩種形式。其一是整屍拋入江河之中,甘孜雅江扎巴地地區盛行此俗。一般是兩人送葬,將屍背至水深急流之處拋入江中,並在入水處熏燒糌粑,葬儀即告結束。雅江日依一帶,人死後馬上在腰際上砍一刀,然後頭腳相疊捆好,放入背兜丟入河中,如甘孜德格龔埡地區的水葬。出殯多在夜晚,葬地選在水勢呈海螺紋漩繞的水域。送葬地有一木墩,屍體首先被置於墩上,用斧按關節從上到下肢解,砍一塊拋一塊,最後連砍斧、屍袋及四周血土一併投入河中。甘孜絨壩岔在水葬時講究屍的放置,男的臥式置,女的仰面置。而巴塘南區的普埡一帶,解肢不能沾鐵,只能以加工後的木刀、石斧施行。藏南林區在水葬時,也多半將屍體肢解後拋入灑河。
(6)復合葬
即先土葬,後火葬,再水葬,歷時一年,且祭儀頻繁,法事不斷。常見於藏東珞瑜地區。
藏族幼兒夭亡,一般不舉行葬禮,而是把屍體放入陶罐後扔進江河之中,也有的把陶罐長期存放於庫房之內。
藏區部分邊遠地區還有石棺葬和巖葬的習俗。
5、生育
藏族小孩生下來的第三天(女孩是第四天),親朋好友攜青稞酒、酥油茶、小孩衣物等前來祝賀,並舉行旁色儀式(旁色,藏語意為清除晦氣)。旁色是吐蕃時期留下來的古老儀式。這天早上,人們在生了小孩的人家門口放一堆小石子,生的是男孩,便堆上白堊小石子;生的是女孩,什麼石子都可以,並在石堆旁燃燒松柏香枝。前來祝賀的人們,首先在石堆和香堆上糌粑面,然後再進入主人家門。
孩子滿月之後,便要選擇黃道吉日舉行出門儀式。這天,母子(女)倆都換上新裝,由親人陪著(陪同的人也穿新衣裳)出門,首先到寺廟朝佛經拉薩人到大昭寺),祈求菩薩保佑新生兒長壽,在世上少受災難。然後到親朋好友家串門,多選擇有福氣的人家,以期孩子將來也能建成幸福家庭。孩子第一次出門時,人們往往在其鼻尖上擦一點鍋底,意思是使嬰兒出門時不被魔鬼發覺。
所屬類別: 西藏旅遊指南
Sponsored Links
MITS 美景國際旅行社
MEIJING INTERNATIONAL TRAVEL SERVICE LTD
專門為台灣/香港/澳門等世界各地華人、外國人(外籍遊客)提供特色西藏、青海、
尼泊爾、四川等地度假觀光旅行服務,為您量身定制個性旅行計劃(獨立成團、小
包團、自由行、團體旅遊、散客拼團,另提供各類朝聖、徒步登山探險等特種旅遊)
外籍遊客進藏旅行須知:辦理台灣遊客入藏批准函.旅行證件.外國人去西藏旅行手續
MEIJING INTERNATIONAL TRAVEL SERVICE LTD
專門為台灣/香港/澳門等世界各地華人、外國人(外籍遊客)提供特色西藏、青海、
尼泊爾、四川等地度假觀光旅行服務,為您量身定制個性旅行計劃(獨立成團、小
包團、自由行、團體旅遊、散客拼團,另提供各類朝聖、徒步登山探險等特種旅遊)
外籍遊客進藏旅行須知:辦理台灣遊客入藏批准函.旅行證件.外國人去西藏旅行手續
特別聲明:
A:關於美景旅遊網獨立原創文章圖片等內容
1、美景旅遊網原創文章、圖片版權由我們全部保留;
2、美景旅遊網原創文章、圖片任何網站及媒體均可以免費使用,如轉載我們的文章或圖片,
請註明來自美景旅遊網 並鏈接到 www.mjjq.com,商業用途請先聯繫我們;
3、免責:我們在我們能知悉的範圍內努力保證所有采寫文章的真實性和正確性,但不對真實性和正確性做任何保證。本站采寫文章圖片如果和事實有所出入,美景旅遊網不承擔連帶責任;
B:關於美景旅遊網採用非原創文章圖片等內容
1、頁面的文章、圖片等等資料的版權歸版權所有人所有。
2、免責:由於採集的圖片、文章內容來源於互聯網,內容頁面標注的作者、出處和原版權者一致性無法確認,如果您是文章、圖片等資料的版權所有人,請與我們聯繫,我們會及時加上版權信息,如果您反對我們的使用,本著對版權人尊重的原則,我們會立即刪除有版權問題的文章或圖片內容。
3、本頁面發表、轉載的文章及圖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
A:關於美景旅遊網獨立原創文章圖片等內容
1、美景旅遊網原創文章、圖片版權由我們全部保留;
2、美景旅遊網原創文章、圖片任何網站及媒體均可以免費使用,如轉載我們的文章或圖片,
請註明來自美景旅遊網 並鏈接到 www.mjjq.com,商業用途請先聯繫我們;
3、免責:我們在我們能知悉的範圍內努力保證所有采寫文章的真實性和正確性,但不對真實性和正確性做任何保證。本站采寫文章圖片如果和事實有所出入,美景旅遊網不承擔連帶責任;
B:關於美景旅遊網採用非原創文章圖片等內容
1、頁面的文章、圖片等等資料的版權歸版權所有人所有。
2、免責:由於採集的圖片、文章內容來源於互聯網,內容頁面標注的作者、出處和原版權者一致性無法確認,如果您是文章、圖片等資料的版權所有人,請與我們聯繫,我們會及時加上版權信息,如果您反對我們的使用,本著對版權人尊重的原則,我們會立即刪除有版權問題的文章或圖片內容。
3、本頁面發表、轉載的文章及圖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
西藏旅遊
Tibet Travel
西藏旅遊目的地
走進神秘西藏
熱門信息
最新發佈
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