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旅遊搜索

感受陽光——我的西藏遊記


感受陽光——我的西藏遊記

0、 決定一個人去西藏

“一個人要走多少路,才能成為真正的人。”——鮑勃.迪倫

決定一個人去西藏,只是一種激動,這種激動已經久違了。我努力保持著這種激動,離開了它,我將失去勇氣,失去熱情,失去向前走的動力。

決定一個人去西藏,就是一種選擇,選擇也就意味著放棄。我選擇了自由,就必須獨自面對可能的困難。但願積極的準備能夠少留下一些遺憾。

決定一個人去西藏,也是一種保留,保留下來更多的空間。這些空間將被遊程中的感動、沮喪、困頓和希望所填滿,這正是旅行中的真正幸福。

1、 飛向拉薩

(圖名:空中俯瞰雪域高原)

獨自在虹橋機場侯機的時候,我為茫茫的前路沉默著,想起晨曦中父母為我送行的身影。但當飛機一起飛,一切的情感都消散了,只剩下激動。

飛機從上海出發,經停西安、西寧,到達拉薩,走的是唐蕃古道。弦窗外雲海茫茫,風景變換:江南青綠整飭的田壟,中原蒼翠綿延的丘陵,西北焦黃乾涸的溝梁,青藏雪白聳聚的山巒。我在空中浮想聯翩,把航線上的這四個城市和中國的文明聯繫起來。

上海是近現代中國文明的代表。現代文明是客觀現實的,一切的經驗都直觀而透明。我不知道一個不產生任何傳說的文明是不是真正的文明,但它至少不那麼美妙並值得留戀。記得一句電影中的台詞:“當昨天成為故事,當故事成為歷史,當歷史成為傳奇……”是啊,真正在人們心目中留下深深烙印的不正是那些朦朧的傳奇嗎?我飛上了一條追尋傳奇的旅程,到美麗的雪域佛國去採擷最綺麗的傳說。

飛機第一個停頓是西安,這個古稱長安的都城我是如此的熟稔。華清池、大雁塔、法門寺,這些盛唐的遺存至今還講述著楊貴妃、唐玄奘和佛骨舍利的故事。一片香煙繚繞和喧天鼓樂之後,唐城的西門打開了,緩緩而出的是文成公主的車攆,她善睞的明眸中蕩漾著的是離愁還是希冀,是哀傷還是欣喜早已不得而知,但我們卻知道大唐少了一個平凡的公主而吐蕃多了一個神聖的白度母。

飛機第二個停頓是西寧,西寧邊上的崑崙山是中華龍脈的祖山,那雲霧繚繞的峰頂上住著西王母,山下浩瀚的青海湖就是傳說中的瑤池。浪湧的雲潮和漫卷的西風把我帶到黃帝和蚩尤的戰場,在戰爭的關鍵時刻,西域羌族的女頭領西王母率領部眾協助黃帝戰勝了蚩尤,於是西王母形象留在了中國人的神話世界裡,同時留下還有一個圖騰——鳳凰。

傳說和白雲一路伴著我飛向拉薩,那裡是格薩爾王歌唱的地方,那裡是松贊干布稱王的地方,那裡是蓮花生宏法的地方,那裡是宗咯巴傳教的地方,那裡的山水、草原、佛寺、僧人、牧民……還有那裡無數迷人的傳奇都吸引著我。終於,我來了。

2、 拉薩印象

(圖名:拉薩最大的鐵索橋;從廣場看布達拉宮;大昭寺的萬盞酥油燈)

遠遠望見布達拉宮,我知道真的到了拉薩。任何一個城市都不是一眼可以看清楚的,還是從我一個個經歷的片段去感覺拉薩吧。

2.1 羅剎女心口上的大昭寺

(圖名:大昭寺大門;金鹿和法輪;金頂)

大昭寺可以說是西藏最神聖的地方,是一座傳說中的寺廟,因為它的每一塊磚瓦都有一個傳說。我到達西藏後第一個去的地方就是大昭寺,而離開西藏前最後一個去的地方還是大昭寺,前一次去是清晨,後一次是傍晚。

我在大昭寺認識的第一個人是門口賣票的僧人——尼瑪次仁,次仁的意思就是長壽,這個名字在西藏很普通,但尼瑪卻不普通,在大昭寺裡大大的有名,是大昭寺管理委員會的副主任,按他的話說是“看門副主任”。他的出名是因為他可以用英語、日語、漢語和藏語詳細的介紹大昭寺,而且如數家珍、妙語如珠,據網上的一個導遊介紹,他聽過尼瑪幾十次講解,但沒有一次是重複的。我趕一個大早去大昭寺拜訪他,想請他給我介紹一下大昭寺。在“煨桑”的青煙中和“扣長頭”的人叢中我見到了尼瑪,不過他沒有空於是我只能一個人逛大昭寺。在離開西藏前一天的傍晚我再次去大昭寺,尼瑪還是在他的崗位上忙碌著,他請我和他一起喝茶並在紙上給我介紹大昭寺,雖然兩次都沒有機會聽他現場講解大昭寺,但從他的談話中我還是受益非淺,而且還免了我兩次的門票。

大昭寺大殿入口右側的牆壁上有一幅壁畫,完整地講述了大昭寺興建的故事,從文成公主奉佛入藏開始,到小山羊填湖造寺為止有一連串的故事,而且幾乎每個故事都在大昭寺找的到遺跡。其中最出名的傳說有兩個:一是主供佛釋迦牟尼的來歷,一是文成公主建寺永鎮羅剎女的傳說。

傳說在釋迦牟尼在世時曾有工匠根據他八歲、十二歲和十六歲的樣子造了三尊等身佛祖像,釋迦牟尼本人為這三尊佛像開光。經歷幾千年的浩劫,十二歲的等身像漂洋過海傳到了大唐又被文成公主帶到了拉薩在大昭寺供奉至今保存完好,而其它兩尊不是石沉大海就是慘遭損毀。因而在世人心中這尊釋迦牟尼佛像無比神聖靈驗,每天對他頂禮膜拜的人排成長隊串流不息。為了供奉佛像就要建立寺院,據說文成公主精通陰陽五行,她勘測出整個西藏就是一個仰臥的羅剎女(西藏博物館有這樣一幅唐卡),大昭寺選址就是羅剎女的心臟,當時這裡是一個湖。用小山羊背土填湖造寺就可以鎮住羅剎女保佑拉薩永遠平安。在大殿的一角有一口井,把耳朵放在上面聽,不同的人可以聽到不同的聲響,有的是潺潺的水聲,有的是羅剎女的呻吟,每個人聽到的不同其因緣也不同。這些神秘的傳說和遺跡烘托得大昭寺更加神聖莊嚴。這裡不屬於任何一個教派(藏傳佛教分為許多教派),供奉著每一個教派的祖師和佛像,是所有僧人共同敬奉的神廟。我後一次去大昭寺就正趕上紅教敏珠林寺的僧人借用大昭寺舉行盛大的法會。

相比起陰森擁擠的大殿,我更喜歡大昭寺的金頂,每次去我都在金頂平台上停留很久,一早一晚的陽光曬的我暖洋洋,輝煌的金頂非常晃眼。金頂在藏傳佛教寺廟中是有特殊地位的,每一片金頂底下都有一尊主要的佛像或者靈塔,它起到了標識地位和遮風擋雨的兩重功效。大昭寺的金頂有著無以比擬的輝煌,其他廟宇甚至布達拉宮都無法與之媲美。在僧人的許可下我登上了最高一層的金頂區,這裡是不對外開放的。一般的遊人只能在門廊的頂層遠看金頂,我卻到了金頂的旁邊仔仔細細看了一個夠。這些金色的屋頂實際是的黃銅鑄的瓦片,外邊包著金皮,特別是屋簷柱頭的各種裝飾,如龍、式、鹿等即有漢式也有藏式的,造型雄渾美觀。撫摩著這些歷史的金瓦,聽著僧人在屋簷下讀經,同一名山西五台山來拜山的僧人一起眺望,看見遠遠的紅山上是高高的布達拉宮,我心中不由地盛開出一朵喜樂平和的花。

在大昭寺我還拜見了波米活佛,他是目前西藏佛教協會的會長。他親手從乾隆皇帝御制金瓶中掣簽選出了十一世班禪,同時為新的班禪剃度受戒,是西藏目前最著名的高僧大德,已經八十多歲。我走進他安靜簡樸的小院,獻給他一條哈達作為見面禮,他給我摸了頂並送給我一根金剛結和一個護身符。雖然我不是佛教徒,但入鄉隨俗體驗一下也不錯。西藏人的生存環境比較艱難,因而對精神上的依賴比其他地區的人更甚,佛教才有興旺的基礎。後世政教合一制度進一步加強了佛教影響。也許西藏有全世界上最忠誠的佛教信徒,到處都可以看見三步一叩頭的普通藏族人。活佛的灌頂雖不能讓我得到徹悟和智慧,但悠悠的讀經和淡淡的檀香的確讓人感到平靜。我是俗人,不便多打攪活佛清修,匆匆告辭。

世界佛教的中心在西藏,西藏的中心在拉薩,拉薩的中心的大昭寺,這個說法一點也不為過。在大昭寺不僅可以體會宗教的文化,還可以看到拉薩市井的生活。環繞大昭寺的八廓街是拉薩的老城區,不過目前已經成了旅遊用品的集散地,但深入到一條條的小巷還可以感到一絲餘韻。我碰到一處民房正在翻修,終於見到了“打阿嘎”,一群人整齊的唱著歌夯實屋頂,那愉快的歌聲感染著我。怎麼說呢,也許只有此時我才真正有了拉薩的感覺。

2.2 登上布達拉宮

(圖名:從藥王山看布達拉宮;布達拉宮“正裝”像;從大昭寺金頂看布達拉宮)

從拉薩的每一個方向都可以望見布達拉宮。

清晨在藥王山看布達拉宮是最好的角度,我和一些攝影愛好者在山頂等待著日出,此時的布達拉宮只是灰色的輪廓。原本藥王山和布達拉宮腳下的紅山本是一體,因為修建城門和道路將兩山分開,但這樣很不吉利,因而用三座白塔和兩條經幡將兩座山連接起來。拉薩的日出很突然,太陽一下子踴躍而出,馬上就散發出巨大的光和熱,天地一片光明,布達拉宮分外清晰。

布達拉是梵文音譯,意思就是普陀山,即觀世音菩薩修煉的道場。因為達賴喇嘛自詡為人間的觀世音轉世,所以在這高高的雪原上又聳立起了第二座普陀山。布達拉宮從下到上分成三個部分,分別是“雪”、白宮、紅宮;分別象徵著佛經中的三界說,欲界、色界、無色界;其功能為西藏地方噶廈政府活動場所、達賴喇嘛生活起居聽政場所、歷代達賴喇嘛靈塔和佛堂。從下向上是一個世俗逐步通往宗教的階梯。政治和宗教的結合使這座世界上最高的宮殿飽有著神秘的色彩。它巍峨地矗立在雪域高原幾百年,已經成為整個西藏的象徵。

我是從後山車道進入的布達拉宮,這是旅遊者的路線,而朝佛的藏民則從前山拾級而上。應該說沿著那長長的階梯上行更有味道,更能感受到神聖和崇敬,但幾百年的風霜使得這座古老的宮殿已經嚴重毀損,雖然經過政府的大力修繕依然不能保證整體結構的破敗。在我去拉薩前不久這條神聖的階梯因地基湧水塌陷了,正在維修。從後山白宮後門進入,從前山白宮東庭院出來,整條遊覽路線呈逆時針,而藏傳佛教的傳統是順時間。雖然順序有些問題,但心誠則零,菩薩應該不會怪罪的吧。

一路遊覽,上上下下,很是累人。看過的是一座座靈塔,一間間佛堂,有許多佛像、唐卡、壁畫、珍寶……但真正記下留在心中的卻不多。我最感興趣的是本生觀音和時輪壇城。

本生觀音(好像是這個名字)據說是一棵樹上天然長出的觀音像,當被人從樹上取下時還開口說過話,因而很是靈異,是布達拉宮的主供佛像和鎮宮之寶。到了西藏久了才發覺,原來西藏各地的寺廟和神壇都有這種所謂自然形成的佛像。我對這種傳說的態度是尊重,有些遊客對這樣的故事很不屑,其實他不明白這正是西藏旅遊的魅力所在。且不說這些神話在過去政治和宗教中的作用,就算給我們的旅程中增加一些色彩也很好。觀世音菩薩在中國非常受到歡迎,他代表著慈悲(佛教另一個重要的菩薩是文殊,他代表著智慧)。當年他發願渡盡天下一切苦難,否則就甘願自己的心臟裂成千瓣,但世間苦難無窮無盡無法渡完,於是他悲傷地流下眼淚,眼淚落在地上碎成千瓣,他的心也隨之碎成千瓣。他的師傅阿彌陀佛施展法力讓這千瓣碎裂的心變成千手千眼,於是觀世音就成了人間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的化身。我像大多數人一樣,在觀音像前祈禱,祈禱我的父親和母親健康平安長壽。

時輪壇城是我在西藏見過的最大的一座銅製立體壇城。壇城即藏傳佛教密宗傳說的神佛修煉場所,時輪就是時間的車輪,時輪壇城供奉的本尊佛是時輪金剛。傳說古印度北方有個香巴拉天國,即西方極樂世界,通過修時輪金剛密法,就可進入香巴拉天國。其實這個壇城是研究天文歷算等知識的工具,過去一直用它來推算每年的藏歷和節氣,據說十分精確。目前西藏藏醫學院還開設了這樣的一門課,專門研究時輪曆法。我驚歎於這座壇城的精巧設計,也驚歎於藏族工匠的精湛工藝。

我在布達拉宮曲折陡窄的木樓梯上費力攀緣,不覺到達金頂,這是布達拉宮中最高也是最開闊的地方,從陰暗狹窄的佛堂和經書架子中走到此,心中自然非常爽快。天是寶石的藍色,雲如綢緞的白色,秋色中的拉薩城盡在眼底。遠山的峰頂已是白雪皚皚,近處的拉薩河卻是金光閃閃,或黃或綠的樹木間雜於房屋街道,許多藏式屋頂上都煨著裊裊的佛煙、張著五色的經幡。一陣風過,彷彿送來天穹中雄鷹的長鳴,我也禁不住順風而呼——你好,天堂!

其實真正的天堂不正是我們美好燦爛的人間,不正是我們幸福自由的心靈。

2.3 哲蚌寺和色拉寺

(圖名:哲蚌寺佛殿內;交談的僧侶;作完法事的僧人在陽光下)

西藏被稱為雪域佛國一點不為過,林立的寺廟和濃厚的佛教氛圍可能讓一般的旅遊者麻木而厭煩,但剝離出佛教文化之後,遊者也就只能看看喜馬拉雅山的積雪和雅魯藏布江的流水了。還是讓我們靜心來去體會和聆聽神佛的聲音吧。我在拉薩除了遊歷布達拉宮、大昭寺,還仔細逛了哲蚌寺和色拉寺。由於高原反應的影響,我每天只去一個寺廟,而且只能緩緩逛來,不過這卻讓我能更多的瞭解這兩座重要的寺廟。

哲蚌寺據說是世界上最大的佛教寺廟,這絕對不是虛言。它洋洋灑灑佔滿了拉薩西郊根培烏山的一面山坡,僧捨層疊如同米聚(哲蚌寺在藏文中就是“米聚”的意思)。從山門外一望,一座座扎倉,一座座佛堂,簷角勾連,群樓聳峙,濃墨眾彩,金碧輝煌。解放前這裡有萬名僧人,所屬的莊園和牧場不計其數,作為達賴喇嘛的根本,其經濟實力和政治、軍事上的作用也是前後藏其他寺廟無法比擬的。沿著寺門左手邊的一條僻靜小路我緩緩上山,旁邊是一條小溪和一排的轉經輪,其中一個轉經輪就是用溪水推動的,法輪長轉不知經歷了幾世幾年。推動這些轉經輪,經輪的木柄已被磨的精光發亮,仔細傾聽輪軸摩擦的“知噶”聲響和朝佛人口中吟訟的六字真言,自覺不自覺會湧出一種崇敬聖潔的情感。遊人不多,只有朝佛的人川流不息。我和一家從西康藏區遠道而來的朝佛者做伴,一路詢問他們那裡的風土人情,儘管言語上障礙不小,但也手筆腳劃地談的很帶勁。藏族人隨和親切,少有戒心,因為信佛的關係心地都比較良善。這家西康的牧民全家都來拉薩朝佛,有年逾七旬的老阿媽,也有五歲左右的小姑娘,就連他們家的牧羊犬也一同來了。

哲蚌寺最重要的建築有甘丹頗章(頗章就是宮殿)、措欽大殿和四大扎倉(扎倉就是僧院),寺左還有一座曬佛台,每年雪頓節的時候這裡會舉行曬大佛的儀式。據說拉薩人根據每年曬出的大佛唐卡的不同可以推斷出當年年景,其實這是笑談,僧人介紹說寺裡有三幅大佛唐卡,每年輪換一幅進行展示,體現佛光普照的精神。公元1642年(藏歷水馬年),五世達賴喇嘛在蒙古固始汗的幫助下在甘丹頗章建立政權,史稱“甘丹頗章政權”,在布達拉宮興建完成之前這裡就是西藏的政治中心。這裡現存著五世達賴喇嘛的寶座和他的腳印(高僧和佛祖的腳印在西藏比比皆是,而且異常巨大)。在大殿一角的窗台上我看見一個正在學習漢語的小僧人(在西藏一般僧人不能被稱為喇嘛,喇嘛是上師的意思,是對高僧和活佛的尊稱)。於是主動上前搭訕,我教他正確的普通話發音,他帶我參觀和介紹甘丹頗章,在他的允許下我還免費拍攝了許多照片,收穫很大。(在西藏一定要和人多多交往,才能有意外之喜。)在甘丹頗章中我最欣賞達賴佛堂中的一尊十一面千手觀音像,通體金製造型優雅,是我見過同類造像中特別出彩的。十一面觀音在藏傳佛教造像中有特別重要的意義,觀音頭部共分五層,下面三層每層三面,為觀音法相,第四層是觀音憤怒像,是藏傳佛教密宗特有,第五層即最上面一層為佛頭,意為觀音實際是托身菩薩的佛。觀音面多手多象徵著大慈大悲普度眾生;但人世間不公平的事情太多了,於是菩薩就給惡人一張憤怒的臉;但菩薩畢竟是菩薩,慈悲還是主要職責,為了增加人手就把眼淚化成二十一個度母降臨人間,文成公主就是其中一個白度母。

中午時分我看見很多僧人都向措欽大殿聚集,就跟著一起去了,問他們幹什麼,回答說是唸經,到了才知道是吃午飯。僧人在大殿門口脫鞋入內,我們俗人就不必了。開始時各就各位真的一起大聲地唸經,然後魚貫進入幾個提著大桶的火頭僧人,逐一為每個僧人分飯。中午吃饅頭和肉,藏族僧人是吃肉的,在這裡蔬菜比較難得,不吃肉也不行,因而教義也只好從權。趁他們午飯時間我和幾個僧人交流了一下(他們吃的挺香,我卻餓著肚子)。哲蚌寺的僧人一天吃三頓,這和中土僧人過午不食不同,早飯吃糌粑和酥油茶,午飯吃饅頭和肉,晚飯吃青稞熬的粥,看來不愧為黃教首寺,待遇還是不錯的。吃飯總不便於多打擾,我就在措欽大殿獨自遊覽。在大殿左側有一間靜室,上面懸這“女子禁入”的牌匾,這樣的佛殿其實每個佛寺都有,一般是比較神聖的地方,因為藏族人認為女子不潔,神聖的東西被女子一接觸就會失去效力,曾碰到一個女導遊向僧人借手機,僧人不肯,說:我的手機從來沒有被女人碰過呢。這間靜室曾是達賴喇嘛靜修的地方,供著一尊吉祥天母像,還有一幅五世達賴喇嘛用鼻血繪製的吉祥天母。吉祥天母是拉薩的守護神,也是藏傳佛教中唯一的女護法,面容兇惡,騎著一匹屁股上長著眼睛的毛驢。達賴喇嘛每年新年都要在吉祥天母前打卦問卜今年的吉凶。這間神秘的佛堂只有一名圓臉僧人在修密宗,桌子上擺滿了各種法器,我就此向他討教這些法器的用法,通過他的介紹我知道藏傳佛教將音律巧妙的引入修行和傳法的過程中,極大地豐富了宗教儀式和行為的表現力。措欽大殿外一角的牆基有一個石洞,只容一個人進入,那是歷代哲蚌寺池巴(主持)閉關的地方。石洞裡非常小,只在一面牆上畫了三尊佛像。這是我第一次看到真正閉關修行的地方,覺著神秘。

哲蚌寺可看的東西非常多,我慢慢的看用了一天的時間,幾乎每一處的門楣壁畫都很出彩,幸好哲蚌寺的僧人比較和善,很願意提供幫助。我就在一個僧人的帶領下仔細參觀了一下密宗院。

與哲蚌寺齊名的就是色拉寺,它在拉薩北郊的色拉山上,是拉薩三大寺中最後建立的(還有一寺是第一座黃教寺院甘丹寺)。它命名的來源有說是冰雹的,有說是野玫瑰的,但我最感興趣的還是它的別稱——“西藏少林寺”,因為它是培養武僧的地方。拉薩的三大寺中共有兩、三萬僧人,數量比噶廈政府的藏兵還多,同時手中也有武器,應該說是達賴喇嘛手中一支重要的武裝力量。現在的色拉寺以辯經活動最為出名。

週一至週六的下午三點在每座扎倉旁的辯經院都舉行辯經活動,這種活動並不是一種表演而是僧人們日常的功課,他們通過辯經不斷提高自己的地位,甚至獲得格西的學位。我在吉扎倉的辯經院觀看僧人辯經,整個辯經院綠樹環繞,散佈少許石凳,高低各有不同。三點前這裡空無一人,三點一過僧人遊人陸續而來幾乎把一個偌大的院落塞滿。起初僧人紛紛席地而坐輕輕耳語,突然有些僧人站起來猛的一擊掌開始向坐著的僧人發問,辯經就這樣開始了。一問一答,兩兩一組,問的嚴肅,答的緊張,有時答的出喜笑顏開,有時答不出愁眉苦臉,答錯要挨打或挨罰。辯的人分外投入,看的人津津有味,其實我們觀眾根本不知道他們辯論的內容,但依然興奮不已,估計是看到這麼多僧人扎堆比較難得,何況提問的人巴掌拍的極響動作開合很大,很有觀賞性。要攝影的觀眾更是忙活,在人叢中穿梭,有時我覺得看他們比看辯經還有趣。寺廟中閒散的野狗看這種場面太多了,自顧自在一旁曬著太陽。我正在一處石凳上看的熱鬧,卻感到有人拍我的肩膀,回頭一看是個夾著一卷棉墊的年輕僧人,原來我把他們老師的座位給佔了,趕快起身讓座給一個滿頭白髮的老喇嘛。老師畢竟是老師,沒有什麼興趣和我交流,只是坐著用眼光巡視辯經院中的每一個僧人。正感無聊的我在眾多的紅衣僧人中發現了一個穿青衣的內地老僧,趕忙上前攀談。他是從陝西終南山步行到拉薩來拜山的和尚,一共走了十個月(佩服!)。老僧大約五十出頭,鬍鬚花白,滿臉風霜,隨身一個籐編的背囊,見我坐在地上,從背囊中取出件棉布僧袍一定讓我墊著。我向他討教很多的問題,很有教益,不妨記下幾段和大家共享。

“和尚為什麼不在廟裡參禪?”
“在廟中讀經和在路上讀經沒有什麼分別。與其在廟裡拜菩薩,不如在路上度凡人。”
“和尚難道不拜菩薩?”
“菩薩要拜,更要度人。”
“你不會正在度我吧?”
“正在度你。”
“呵呵,我還有父母要養活,不會出家的。”
“在家和出家沒有分別。你很有孝心啊”
“孝心不敢說,但我總在神佛面前保佑父母平安的。
“與其在佛前多許一個願,不如在父母處多做一件事。”
……
“現代人工作壓力大,我常常讀佛經什麼的來追求心情的平靜,但效果不好。”
“佛經如同處方,病人只讀處方無法把病看好,還要依著處方抓藥吃藥才行。”
……
“你一路走來很辛苦啊?”
“心中不苦,身上就不苦。”
“那你路上的花費怎麼解決?”
“渴了化碗水喝,餓了化碗飯吃,累了借個屋簷下休息。”
“我佈施給你一些錢吧,你繼續向前走容易些。”
“我不用錢,錢可以使走路更容易,但不能使修行更容易。”
……

我和他談了很久,最終他也不收我給他的錢,反倒送給我一本《金剛經》和《心經》,說我是與佛有緣的人。與佛是否有緣我不知道,但作別這個老僧後我的高原反應卻奇跡般的消失了。

2.4 逛林卡

(圖名:達旦明久頗章;龍王宮;格桑頗章的院牆)

秋天的一個明媚早晨,我來到安靜的羅布林卡。“羅布”是“寶貝”,“林卡”是“園林”,羅布林卡就是歷代達賴喇嘛的“寶貝園林”,這座昔日的皇家園林如今已經是百姓的樂園,在羅布林卡的一角還有一個小型的動物園,可以看見遠道而來的朝佛者和僧人對著那些猴子指指點點的笑。每年拉薩有一個林卡節,從藏歷的五月初一到五月十五,經過一個漫長冬季的拉薩人就穿上美麗的春裝來到羅布林卡閤家野宴,那是一個多麼美妙的畫面啊,可惜我無緣見到了。

我一個人徜徉在羅布林卡,周匝的樹木高大而茂盛,時時有清脆的鳥鳴傳出來,陽光斜斜地灑在小道的落葉上,而遊人還沒有到來。格桑頗章是羅布林卡的第一座宮殿,也就是從那時起羅布林卡成為了達賴喇嘛的夏宮,我就是從這裡輕鬆逛起的。也許是因為修造的最久,格桑頗章就是一座普通的三層藏式建築,而且有些殘破了,只有門口栓著的兩條藏獒異常雄壯,我在西藏並沒有看到什麼純種的藏獒,據說已經不多見了,這兩隻正好彌補我的遺憾,可惜它們見的人實在太多,對我沒有什麼興趣,自顧自舔著盆子中的“早餐”。我只好一邊幫著工作人員清掃庭院中的落葉,一邊聽他講解格桑頗章的故事。七世達賴喇嘛有皮膚病,喜歡泡這裡的溫泉,同時此處正好芳草鮮美、風景尤佳,乾脆就圍起來搭上帳篷獨自享用,後來又建起了格桑頗章作為夏季辦公行政的場所。他的舉動連遠在北京的康熙皇帝都得知了,還特地下了一道旨意允許達賴喇嘛把這裡作為夏宮。從那以後幾乎每一世達賴喇嘛都在格桑頗章的周圍建起了自己的頗章,其中最有名的是十三世達賴喇嘛的金色頗章和十四世達賴喇嘛的達旦明久頗章,經過前後一兩百年的興建,羅布林卡不斷擴張,日益完善,終於有了今天的規模。

十三世達賴喇嘛的金色頗章從形式上與格桑頗章比較相似,也是藏式三層建築,但規模大了許多,庭院十分開闊而且大殿周圍有漢白玉的雕闌,有點像皇宮的樣子了。最有意思的是裡面展覽著英國人送給達賴喇嘛的三輛馬車,要知道這可是西藏在解放前唯一有輪子的載人交通工具。那時拉薩根本沒有車走的路,只有“馬路”——馬走的道路,非常泥濘和坎坷,這三輛車也就從沒有派上用場。與其開洋葷被馬車顛的七葷八素,達賴喇嘛還是願意坐人抬的轎子,於是這些馬車就只能成為達賴喇嘛的玩具了。

十四世達賴喇嘛的達旦明久頗章建於一九五二年,採用西洋別墅風格建成(在拉薩古建築中實數特例),共兩層,前有一個噴水池(又是一個創舉)。走進達旦明久頗章內部,簡直就走進了一個壁畫的大觀園,在小佛堂的牆上繪製著整個西藏通史,從猴子變人到文成公主進藏,從桑耶寺的建設到宗喀巴大師傳法,應有盡有,每一小塊就是一個故事,還標注著文字說明(可惜是藏文),有點像連環畫。而在大佛堂則繪製著整本佛經本生故事,更是美輪美渙。達賴喇嘛的起居生活佈置也和布達拉宮明顯不同,水晶吊燈、抽水馬桶、浴缸、沙發、電扇等等不一而足。怎麼說呢,對比東日光殿和達旦明久頗章兩處達賴寢宮,真不知道哪一個是真哪一個是假,不過好像都是擺設,據達賴喇嘛自傳中所寫,他的生活並不十分樂觀,每天夜裡都有他的老鼠朋友光臨,把佛前的供品當作口糧,達賴興奮地觀賞著這些小朋友的幸福大餐,體味著它們帶來的快樂,甚至容忍鼠尿滴落在自己蜷伏的毛毯上。

步出達旦明久頗章筆直向前就是龍王宮,龍王宮並不是真正的宮殿,而是羅布林卡的園中之園。整個龍王宮的主體是一個人工湖,湖中有三個人工島,兩個島上有建築並用石橋連接,另一島獨立於水上只植有一棵樹。我很喜歡這裡,是因為它藏漢合壁的風格。三個小島象徵著海上的三座仙山,這是漢式建築中常用的寓言,此外許多細節也是漢地建築常見的風格,像石雕圍欄上的蓮花柱頭,像石頭砌成的彎彎拱橋,還有那建築彩繪中整套的福祿壽三星圖畫,而那大膽的用色則又完全是藏族的傳統。我在龍王宮中靜靜地坐了很久,目光隨著池水中的天鵝一起遊動。高原秋日的陽光照的我身上暖洋洋,心裡也暖洋洋。

文章到這裡似乎把我在拉薩主要遊歷都寫完了,但又好像沒有寫完,還有那藥王山的石刻、博物館的珍藏、廣場的藏戲表演、龍王潭美麗的倒影等等都讓我駐足留連。而更在我心中留下印記的不是這些凝固的歷史,而是拉薩百姓鮮活的生活,那些善良的人們給我講述的無數傳說,那些轉經者急促的腳步和旋轉的經輪,紅衣的僧侶們吟頌的經卷,佛前無數點亮著的燈火……即便是八角街康巴女人討價還價時狡諧的微笑也很有味道。拉薩絕對是一個讓人回味的地方,這裡的每個窗戶都能講述美好的傳說,這裡的每條小巷都流傳著悠遠的歷史,這裡的故事對每個到來的人都不相同,我把我的故事寫了下來,而朋友你的故事正等待著你的到來並書寫。

3、 奔向天湖那木錯

(圖名:那木錯湖邊;那木錯的經幡;羊卓雍錯)

那木錯是我見過的最美麗純淨的湖,簡直就是一座天上的湖。上高原的第五天我包車趕往那裡。因為前一天冒險洗了個澡,高原反應又開始折磨著我的腦袋,即便如此我還是“奔”向天湖。

拉薩的清晨來的很早,一輪殘月還高掛著,清新的晨光已經染遍了周匝的群山。出城一路夾道的楊搖動著滿滿的金色的鈴,應和著兩廂田野中豐收麥垛沉重的歌。拉薩河水是臃懶的,打著哈欠緩緩地流,車在它身邊飛馳卻渾然不覺,只有驚醒的野花在漫山坡上亂跑。

臨時搭伴包車的朋友遙指遠方說:“西藏的雲要多神奇有多神奇。看,還有豎立著升起的。”司機師傅瞄了一眼窗外說:“那是羊八井地熱溫泉的水氣。”滿車都是歡笑,笑這個“傻”傢伙。其實他說的一點不錯,西藏的雲真的很神奇。如果沒有了這些千變萬化的雲朵,西藏瑰麗廣闊的藍天也少了許多韻味。雲呵雲,到了西藏更覺得你的好,想編一個傳奇獻給你:

你是天的眷侶,卻讓大地妒忌,高擎起山的矛,筆直向天刺去。
是你溫婉回眸,解開層層羅衣,輕輕將山罩起,干戈零落成雨。
愛是如此神奇,你是如此美麗,融去恩恩怨怨,天地永在一起。

我們一行是幸運的,雲淡風輕。在念青唐古拉山山口,清晰的主峰峰頂屹立在面前,真就是那位神話中白盔白甲騎白馬的勇士。連綿的雪峰平緩,寬廣的草甸溫暖,這個山口溫柔的讓人不敢相信,只有一座巨大的瑪尼堆和無數飄動的風馬旗標誌著山口的威嚴。我跟司機學著將五色風馬的紙拋灑向空中,藏族人會邊拋灑邊念誦長段的祈禱詞,我們學不來,就大叫著“索索索索索索……”湊數。這裡是主要的夏季高原牧場,如今草已經黃了,有的地方還有積雪的痕跡,犛牛無奈地啃著枯黃的草根,等著主人轉場。剩下的帳篷已經不多,看來他們很快也要走了,等到明年春天一定會有更多的牧民趕著牛羊來到這裡。望著草原和群山,我突然想唱歌就乾脆唱起來:“美麗的草原我的家……”,周圍的牧民聽著我唱呵呵的笑,不一會遠處就真有一個年輕的牧羊姑娘也唱起來了,她的歌聲真悠遠嘹亮,雖然我看不清她的面龐,卻能聽出她歌聲中的快樂。

翻過納根山口就可以望見那木錯。真不敢相信遠處的那木錯是一抹如此深邃的藍,平靜的藍。納木錯是西藏三大神湖之一,也是藏傳佛教的著名聖地,意為天湖。相傳這裡是密宗本尊勝樂金剛的道場,信徒們尊其為四大威猛湖之一。即使在這裡遠遠一瞥,那種純淨平和還是深深地植進了我的心。我站在山口久久的望著,頭頂是一片藍,腳下還是一片藍,不覺人有些迷離,難道我在空中飛翔嗎?一隻鷹從身邊飛來,向更高的山頂飛去。納根山口海拔五千四百米,不宜停留,幸好一路下山都在那木錯的身邊,我的目光一刻也沒有離開她的身影。對她的迷戀讓我心弛,竟忘記了去扎西半島這條出名“搓板路”的顛簸。

到那木錯一定要去扎西半島,這裡是觀賞那木錯最美的地方。近處看那木錯感覺又不相同,天是晶瑩的,雲是晶瑩的,山是晶瑩的,水是晶瑩的,完全就是琉璃世界。湖水無色,映入藍天卻比藍天更深湛;湖水無聲,融進山風卻比山風更洶湧。一排排細浪歡騰而來,拍擊在岸上卻無比輕柔,碎成無數的珍寶比陽光還耀眼。傳說中念青唐古拉山是英俊的男子,那木錯湖是美麗的婦人,他們山水相依愛到永遠;現實裡也正是念青唐古拉山冰雪的融水匯成無數的溪流滋養著那木錯湖,這些清澈流淌的小溪正是他們萬年不變的愛語,點點滴滴,如訴如泣。在扎西半島優美的弧型岸邊眺望對岸,從念青唐古拉山的白,到草原的黃,再到那木錯的藍,色彩純粹而絢爛,簡單而明快,是一幅天工的織錦,再配著凝固的白雲做花邊,流動的黑犛牛做流蘇 ,更加難描難畫。忍不住低頭掬一捧湖水洗臉,冰冷地讓人打個顫。司機告訴我說這是聖水一定要喝的,多喝多福。我淺淺一嘗,感覺不到鹹水的苦澀,反倒有一絲甘甜,真是一個奇怪的鹹水湖。許多藏族人還用水壺盛了這水帶給遠方的親人。

環湖而行,走在無數信徒用全部身心趟出的轉經道上,頭上三尺有神靈,天空與我如此接近。今年是藏歷馬年,信徒大多去轉崗仁布欽山了,據說今年轉神山一圈相當於平常年份轉十三圈。而到了明年,藏歷羊年則是轉那木錯湖的好時候,據說到那時無數的神仙將在這美麗的天湖中聚會。我不是虔誠的信徒,為了攝影也轉上了一段,恰好碰到一位藏族老者牽著一頭犛牛在轉湖。老者三步一叩首緩緩前行,黝黑的額頭上有著明顯突起的老繭,是長年跪拜的結果,聽說一個西藏人一生至少磕十萬個頭,為十萬個菩薩每人磕一個。磕頭講究五體投地滿心虔誠,每走三步一定要磕一個,如果路途中經過河流不能就地磕頭,也要數清步數過了河之後補齊。老者前行、匍匐、跪拜、起立……週而復始,不緊不慢,他的犛牛馱著行李跟在後面同樣的虔誠和莊嚴,似乎也知道轉湖的神聖。我注視了他們很久,忍不住走上前去攀談,可惜他根本不懂漢語,只能衝我微笑,我掏出巧克力給他吃,他就吃;我倒出熱茶水給他喝,他就喝,一點也不拘束。在西藏我學著善待他人,多留一張笑臉,少存一份戒心,感到每天的日子變的簡單而和諧。臨別老者送給我十顆綠松石,我也沒有推辭。雖然始終沒有言語,但我似乎也明白了他們的生活,我用僅會的藏話向他告別:扎西德勒。

那木錯海拔四千七百米,氣候變化很劇烈,在這裡過夜會加重高原反應,我此時身體反應已經比較劇烈,頭疼、嘔吐、氣急讓我每走一步都很困難,我只能取消原先湖邊夜宿的打算,祭過瑪尼堆後就匆匆趕回拉薩。錯過了那木錯湖晨昏的瑰麗景色,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別了,那木錯,我和你有個約會,等到青藏鐵路通車後我們再相見。

4、 跟著尼洋河到林芝

(圖名:尼洋河風光;尼洋河的晨霧;巴松錯和錯中寺)

從拉薩到林芝走的是川藏公路的一段,四百多公里的路,海拔卻相差了近兩千米,如同順著大地的階梯而下。沿路風光,從雪山到草原,從荒漠到叢林,逐次變幻,彷彿一道畫廊。

站在海拔五千多米的米拉山口,聽山風在身周旋轉,看群山在腳下鋪卷,陰雲四合,荒原千里,唯有雄鷹在更高的天空翱翔。翻過山口就是高山草甸,一倒倒雪山融水匯成的溪流順著山谷聚在一起,涓涓向前。牧草已經枯黃,但仍有星星點點的蘭色野花盛開其間,藏紙就是用這種花作成,因為花有毒,所以藏紙不被蟲蛀。海拔漸低,樹木漸多,漫山坡的灌木,叢叢金黃;滿河溝的樹林,株株青綠。眼前的風光變換,天氣也變個不停,一忽而陰,一忽兒雨,轉瞬間是一陣冰雹,突然又開出了太陽。陽光真是神奇,有了它的點染,萬物生機昂然,連河水都歡快起來,閃爍個不停。尼洋河一路跟我們走來,從淙淙到滔滔,穿過狹窄的峽谷,來到寬廣的平灘,河水一下子散開來漫開來。河灘真美,水綠山青,石白沙黃,紅色的屋頂,金色的佛塔,黑色的犛牛,白色的駿馬,五彩的經幡,風景到此無比絢爛,海拔到此也就降到了兩千多米。

公路邊的樹木是越來越高,越來越密,公路上見到的動物也越來越多。我們的司機非常幽默,把這些動物統統稱做交警,什麼“牛交警”,“馬交警”,“狗交警”,最有意思的是“豬交警”。這裡的豬不是白白胖胖懶懶的那種,而是黑黑瘦瘦,小腿跑的很快的那種。藏豬長不大,渴了喝泉水,餓了吃野果,所以肥肉少瘦肉多,據說還有一種淡淡的香味,中午我們在工布江達的餐館裡嘗了嘗,味道確實不壞。這些“交警”不斷提醒著往來的司機們小心駕駛不要超速,大多態度不錯,偶爾也有一些佔著路不肯走的,司機只有用車頭輕輕地推它一把。

這條路上還有兩道風景值得一提。首先就是一隊隊的軍車。長的軍車隊伍有上百輛,一色的軍綠,車型相同,車距也相同,迎面開來很威風。我揮手窗外向他們致意,他們也一輛接一輛地和我鳴笛致意。這裡的軍車風紀很好,司機師傅說他們從來不欺負地方上的車輛,如果遇到壞在路邊的車輛還會主動幫忙。我很欽佩這些高原汽車兵。而另一道風景更讓我尊敬,那就是修路人。進藏的道路有四條:青藏線、川藏線、滇藏線和新藏線,路況都不好。尤其是川藏線,經常塌方,往往是用推土機推推就算一條便道,幾條木板搭搭就是一架便橋,整條公路都在修修補補,沿途也就有了許多修路人忙碌的身影。他們為了進藏幹線的暢通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如今的西藏建設的非常快,很多道路都已經翻新成了柏油馬路,甚至是高速路,這其中也凝聚了修路人的血汗。據說當年修青藏、川藏路每修一里就犧牲一個人。我們的車每遇到一處修路現場都會放慢速度鳴笛致意,修路人也會停下來向我們招招手笑一笑。萍水相逢的人們啊,祝你們平安幸福。

一路走走停停,拍攝尼洋河的風光,參觀千年柏樹王,還到藏族村寨家訪,收穫很多,只可惜由於修路沒有翻過色季拉山到魯朗林海。傍晚十分終於到了八一鎮。八一鎮是林芝地委所在地,由福建和廣東援建的,完全就是一個新城,它引不起我什麼興趣,但對西藏人來說這裡卻是“小香港”。這天正好是十月一日,夜晚的深圳大道霓紅閃爍還真有一點沿海城市的味道。

第二天清晨晨霧還未散去,我就踏上了去巴松錯的道路。八松錯是林區中的一個高山堰塞湖,藏族人稱其為碧玉湖,傳說湖裡有水妖,蓮花生大師用手中的金剛杵投入湖中變成一座小島,鎮住了水妖。後來人們為了紀念大師,就在湖中小島上建起一座寺院。我很喜歡八松錯的寧靜,山環著湖,湖環著島,皚皚的雪山倒影,青青的松柏小徑,人稱高原小瑞士。一道鐵索連著岸和島,一個老人拉著木筏往來渡人。我幫著老人一起拉木筏,他也給了我一個驚喜,告訴我島上有一個水葬台並指給我方向。水葬是藏族地區五種葬法之一(塔葬、火葬、天葬、水葬、土葬),主要是對夭折兒童的葬法,水葬台就是一塊大石頭,周圍插滿了經幡和旗幟,面前的水流要深要急便於屍體下沉。有專門的水葬師操作,他們將死者剁成幾塊綁上石頭投到水裡就完成了,此外就是唸經祈禱,整個過程死者家屬不能看。我站在水葬台上試著拋一段木頭到湖裡,果然聚來很多的魚。整個小島主要就是一座寺——錯中寺(在藏語中,“錯”就是湖,“拉”就是山,“錯中寺”就是湖中寺的意思)。它供的是蓮花生大師,屬於紅教寧瑪派。紅教是藏傳佛教中最古老的教派,“寧瑪”就是“老和舊”的意思。他們有一種奇特的密宗修行方法,該教派的活佛採用陰陽雙修的方法得到圓滿,雙修中男的象徵“智慧”,女的象徵“慈悲”,當智慧和慈悲交和就達到了無上的圓滿,雙方都可成佛。我不知道現在他們是否還保存著這樣的修行方法,但紅教寺廟的確還保留著對生殖的崇拜。在大殿的兩側各有一個象徵著男女生殖器的木頭雕塑,男左女右。如今的錯中寺只有四名尼姑,可不要小看這些尼姑,紅教的尼姑往往是練瑜珈功的高手,據說可以盤膝飛騰數尺。我向她們詢問,她們卻笑著跑了。

圍著八松錯走走才真正感到林芝是西藏的江南。這裡海拔較低,河流縱橫,氣候溫潤,植被豐富,春天桃花分外妖嬈,秋季楊柳一片金黃,河灘地開墾出塊塊良田,農民們趕著犛牛翻耕著田壟,村舍間雞鳴狗吠炊煙裊裊,不是江南,勝是江南。

5、 從前藏到後藏

(圖名:白居寺十萬佛塔;江孜宗山城堡;扎什倫布寺)

西藏有兩大活佛系統,一個是達賴,一個是班禪,一個在前藏拉薩,一個在後藏日喀則。

我從林芝返回拉薩後休整了一天就踏上318國道前往日喀則。318國道走的是拉薩和日喀則之間途徑江孜的老路,現在已經有一條直達的柏油新路。新路比老路節約2小時行程,但老路沿途有羊卓雍錯和江孜城都很值得一看,風光是新路無法比擬的。從拉薩出來過泥塘大佛到達曲水大橋走的都是機場路,一過大橋道路就分成三股,向東的高速路通貢噶機場和山南,向西的柏油路是去日喀則的新路,向南的土路就是318國道。我們的越野車揚起一路煙塵馳上盤桓於山嶺間的土石國道。

5.1羊卓雍錯

在到達甘巴拉山口前一路都在山嶺間盤旋,路陡彎急,灰塵很大。雖然顛簸,倒也不算難走,和前幾天沒有翻過的林芝色季拉山口的道路比起來,簡直就是陽關大道了。路的右邊可以看到羊湖電站。羊湖(即羊卓雍錯)與雅魯藏布江相隔一山,最近處僅寬6千米,但兩者的水位高差竟達800餘米,水力資源非常豐富。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抽水蓄能電站——羊湖電站就坐落於此。夏季羊湖水從管道中流向雅魯藏布江進行發電,冬季再將雅魯藏布江的水抽一部分回羊湖積蓄起來,總體保持羊湖的水位平衡。目前羊湖抽水蓄能電站和羊八井地熱電站都是拉薩周邊重要的電力中心。這條路上還有很多騎車旅行的“驢族”,大多是老外,他們在崎嶇的山路上奮力前行,衣著裝備很專業,看上去挺幸福,但吃土的滋味想來也不好受,每每碰到這樣的人,我總讓司機師傅開的慢些盡量少揚起些塵土。同在旅途的人們相互之間一個微笑一個點頭也是一個美好的祝福。

甘巴拉山口海拔五千多米,是觀賞羊卓雍錯全景的最佳地點。羊卓雍錯在藏語中是天鵝湖的意思,也是西藏三大聖湖之一。從地理上說是高原堰塞淡水湖,周圍雪山的融水滋養著它,湖中盛產無鱗魚。從山上看下去,羊湖杈港眾多,更像是一株珊瑚。湖水湛藍,雪山潔白,頭頂雲朵緩緩掠過,在平靜的水面上投下深淺不等的倒影,湖水也就顯出濃淡不均的藍色,愈發迷人眼目。極目遠眺是層層疊疊的雪山,其中一座雪峰特別顯眼,山型如錐,直插雲天,司機說它是寧金抗沙峰,意思是“夜叉神居住在高貴雪山上”。在羊卓雍錯的南岸有一座著名的佛寺——桑頂寺,是由西藏唯一的女活佛主持的。她目前是西藏政協副主席,廟裡除了她都是男性僧侶很有意思。聽說在文化大革命期間,她被迫還俗嫁人生子,文革後才又重新回到了寺廟中。

從甘巴拉山口下來到浪卡子縣都是沿著羊湖而行。近觀羊湖更覺其靜,湖面微有漣漪,偶爾還看見湖中大鯉魚翻起的浪花,原來聖湖裡的魚沒人吃,後來卻被吃的差不多了,好在政府出面嚴禁捕撈,如今稍有恢復。與那木錯相比,這裡雪山相隔太遠少了一分雄偉;與巴松錯相比,這裡幾乎沒有樹木少了一分靈秀,惟獨黃土連綿荒山縱橫,多了一分蒼涼。在一座廢棄的小村旁我們停車小憩,一個人走到湖邊,陽光太耀眼,我瞇著眼睛看湖光山色,朦朦朧朧,心中湧起一種“高原如夢”的情感,久久不能平息。

圍著羊湖一走就是六七十里,車子過了浪卡子縣才和羊湖作別。浪卡子縣名字很有趣,意思是“白色的鼻尖”。這裡有一處卡惹拉冰川,距離公路非常近,下車走上一個小土坡它已經在眼前了。我第一次和冰川如此近距離的接觸,真把它仔細看了夠,冰峰、冰谷、冰舌、冰塔林,晶瑩的冰雪在陽光下泛著幽藍的光。這些年氣候變暖,冰川已經縮小很多,也許不久它就會完全消失。

上午這一程,給我留下最深刻映像的不是羊湖風光,而是環境的破壞。西藏不是淨土,這裡的自然條件比較惡劣,生態環境也更加脆弱,一旦被破壞,恢復是十分艱難的。真希望每個遊人在欣賞美景的同時也能關愛疲憊的自然。塵土追逐著我們的車輪,午飯時候我們趕到了江孜。

5.2 英雄城江孜

江孜地處拉薩和日喀則之間,是西藏第三大的市鎮,許多印度來的貨物也從乃東運到這裡集散,於是江孜縱橫南北,溝通東西,成了商業大鎮。同時又位於後藏平原,也是產糧大鎮。正因為地理位置特殊,兩次抗擊英國入侵的戰役都發生在這裡,湧現出許多英雄的故事。電影《紅河谷》就以這裡的故事為背景。片尾抗英勇士點燃炸藥與英軍同歸於盡的一段是藝術的誇張,當時藏兵們打完最後的一槍一彈就集體從宗山城堡跳崖自盡了。驅車登上宗山城堡。城堡已經破敗,殘存的遺跡昭示著歷史。

西藏的統治結構以“宗”為單位,整個藏區共分十八個宗,相當於省或者縣。江孜就是其中之一,每個宗都有一座城堡,江孜的宗山城堡就是其中保存相對完好並對外開放的一個。從遠處看宗山城堡,有點布達拉宮的味道。傳說建造宗山城堡時,宗主的確派工匠到拉薩摹仿布達拉宮,可惜這個工匠是在一個蘿蔔上雕刻的模型,等他返回江孜的時候蘿蔔乾了,於是模仿出來的城堡就成了現在這個樣子。這個傳說很不足信,宗山城堡雖然體量較小,但氣勢上一點也不比布達拉宮遜色。想來將宮殿、廟宇建築在山上的風格是西藏的通例,這樣有效的加強了政權和神權的威嚴。沿著寬大的石板台階慢慢上行到炮台,從這裡四圍一望的確險的可以,可能是因為太險要了,敵人攻不上來,自己的運輸隊也上不來了,當然敵我力量過於懸殊,最後也只能是彈盡糧絕可歌可泣了。如今硝煙早就散盡,眼底下是望不到邊的良田,一片金黃充滿著收穫的喜悅。

當年的農奴是無法享受這份豐收喜悅的。在帕拉莊園(目前唯一開放的農奴主的莊園)我看到了農奴悲慘的生活境遇。帕拉莊園的主人是十四世達賴喇嘛的傳令官和衛隊長,他們家裡還出過噶倫(西藏地方政府執政官,共有四個,三俗一僧),可以說是達官顯貴。帕拉莊園是他們家十幾處莊園中最大的一個。莊主夫妻兩人,住在一幢三層的藏式樓房內,裡面的佈置仍保持著莊主隨達賴喇嘛出逃時候的樣子,有許多器物都是當時從英國進口的,比如點心、煙酒,還有一雙旱冰鞋。藏式的房屋大多陰暗狹窄,這裡也是一樣,只有一間佛堂和日光室還比較像樣,但比起農奴們的住房那簡直就是天堂了。帕拉莊園周圍村子就是一個朗生村,所謂朗生,就是家養奴隸的意思。現在還保存著一個當年的朗生大院,大院裡住幾十家上百口人,院子周圍一圈都是大小不一的土房,非常低矮,即使在室內也無法直立。只有結婚生子的奴隸家庭才可以住進這樣的小土屋,其他奴隸則睡在院子裡。朗生大院和莊主大院之間僅隔著一條土路,卻隔著兩個世界。

在江孜最值得一看的還是白居寺。白居寺在西藏很特別,它不屬於某個教派所獨有,而是四個教派共有。寺內各個教派的喇嘛僧人和平共處,遇到大事則在錯欽大殿中協商解決。一派平和喜樂的景象。寺廟中野狗也佔上了這份福氣,到處都看得見它們在懶洋洋地曬太陽,可能是酥油吃多了,一點都沒有野狗的頹廢像,反而油光光的很強健。可惜寺廟曾被英國軍隊毀壞過,主供佛像大菩提佛身上的包金全被剝光。不過錯欽大殿中一堂佛像還是很棒,十六羅漢,四方菩薩,三世佛祖均採用木雕,而且造型古樸優美,很有印度和尼泊爾的風格,與中土的佛像完全不同,中土的佛像大多端然穩坐寬袍大袖,這些佛像身材婀娜豐乳肥臀,閃爍著人性的光芒。此外白居寺的十萬佛塔也很有特色,佛塔底座五層四門十六面成方型,上部四層為圓形,頂部為鎦金光明頂。走進塔內,共有一百零八個門,每個門內都有一組佛像泥塑,並在所有的牆壁上都繪有壁畫,天常日久歲月留痕,徜徉其間細細審視彷彿走進了佛的世界歷史的長河。聽僧人說整個佛塔共有十萬個神佛的塑像和畫像,是否真有那麼多無法點查,但確實林林總總各有千秋。

白居寺和宗山城堡比鄰而居,是江孜城的驕傲,當我們的車在平原上奔馳出很久以後,仍然可以望見它們。歷史就是歷史,那過去的歲月已經匆匆而逝;而現實的生活永遠在繼續,農民們開著載滿青稞的拖拉機奔馳在通往日喀則的路上,愉快地唱著歌。我更熱愛這美麗的豐收的秋天。

5.3 趕上扎什倫布寺的人潮

西藏地廣人稀,很難碰到人潮洶湧的場面,在日喀則的扎什倫布寺卻被我遇上了,這當然要感謝十一的長假。四面八方的遊客把偌大的寺廟擠的滿滿騰騰。對於要攝影的我來說這可不是好消息。只得收好相機,努力跟著人流往來於佛殿之間。

日喀則是後藏的中心,扎什倫布寺是日喀則的中心,扎什倫布寺的中心則是班禪喇嘛。班禪全稱班禪額爾德尼,意思是大智慧,原先只知道達賴是西藏的政治領袖,其實班禪在歷史上與達賴的地位不相上下。根據牙含章所著的《達賴喇嘛傳》和《班禪額爾德尼傳》,達賴和班禪歷代互為師徒,分別統治著前藏和後藏。但九世班禪時期,達賴喇嘛在英國人的支持下逼迫班禪離開西藏流亡內地,從而成為了真正的西藏之王。一九五一年和平解放西藏後,班禪重新回到了日喀則,也恢復了流亡前的政治地位。歷史風流雲散,英雄總被雨打風吹去,今天不論是布達拉宮還是扎什倫布寺都已經成為人民心中的聖殿,是屬於全體教眾和遊客的。

站在扎什倫布寺的廣場,看層層殿宇次第上升,特別是四座佛殿格外引人注目。從左到右依次是:強巴佛殿、十世班禪靈塔殿、四世班禪靈塔殿、五世到九世班禪合葬靈塔殿。這四座佛堂紅牆鮮艷,金頂燦爛。與其它三座靈塔殿不同,強巴佛殿裡面供奉著一尊銅製強巴佛像,是九世班禪主持修建的。整個佛殿共有五層,四周牆壁畫滿強巴佛像,兩條長經幡從殿頂一直垂到地面。銅強巴佛端座在九品蓮台之上,寶相莊嚴,珠環翠繞,金碧輝煌,通高十幾米,堪稱數一數二的大銅佛。強巴佛就是內地所稱的彌勒佛,也就是未來佛。西藏的佛像都是法相,頭帶毗盧冠,而內地的彌勒佛總是坦腹大笑的樣子。繞佛一周更感歎西藏人民的藝術和技藝。可惜參觀的人實在太多,我被擁進佛殿,又被擠出佛殿,匆匆與佛別過,只好敲一下門口的銅鈴知會菩薩一聲:我來了,我走了。

三座靈塔殿比鄰而居,四世班禪靈塔殿處在中間也是唯一的歷史遺跡。可能四世班禪在後藏人民的心中地位特別崇高,他的靈塔殿在文化大革命中被保存了下來,在西藏歷史上四世班禪的確也功績非凡而且為人謙和受到廣泛的愛戴。本來五世到九世班禪都有自己獨立的靈塔殿,可惜在文革中盡數被毀,靈塔中的乾屍也被紅衛兵小將們拖出來丟在河裡,乾屍遇水就爛成許多碎塊,被周圍的善良民眾揀到家裡供奉起來。後來十世班禪修建五世到九世班禪合葬靈塔,重新把百姓家裡的遺骸收集起來葬在一起,算是功德圓滿。不幸的是十世班禪在舉行五世到九世班禪合葬靈塔開光儀式後第三天就圓寂了,於是在四世靈塔殿的左側建起了十世班禪靈塔殿。班禪靈塔與達賴靈塔造型上有不同,達賴靈塔是菩提塔,而班禪靈塔是神降塔,區別在於班禪靈塔多一架梯子,傳說釋迦牟尼佛圓寂後又重新順著梯子從天而降普度眾生。另一個區別是班禪靈塔為銀製而達賴靈塔為金製,只有十世班禪靈塔是個例外為金塔,而且比所有達賴的靈塔都大。

日喀則市是上海和山東援建的,參觀完扎什倫布寺我就在市區裡轉轉,不知道為什麼一看到上海廣場和上海大廈,馬上就有了一種想家的感覺。日喀則的工藝品市場值得去看看,比拉薩八角街容易砍價,一些銀製的工藝品做工也更好,可以收藏,日喀則附近的拉孜所出的藏刀特別有名。這裡是海拔最高的城市,也是與天最近的城市,夜晚我靜坐在窗前看星空,真美啊!群星閃爍,分外明亮。在天幕中流動的星河裡,我努力尋找著屬於自己的那一顆。

6、 渡過雅魯藏布江

(圖名:雅魯藏布江中流;桑耶寺錯欽大殿;桑耶寺佛塔)

我在西藏去的最後一個地區是山南,卻是西藏歷史最為悠久的地區。傳說中西藏人的祖先是獼猴和羅剎女的後代,而山南的猴子山就是這個傳說的發源地。如今山南地區區委所在地——澤當——在藏語中的意思就是“猴子戲耍的地方”。這裡有西藏的第一座宮殿——雍布拉康,第一塊青稞地,第一座藏王墓,還有第一座佛法僧三寶俱全的寺廟——桑耶寺。我的山南之行的重點就是桑耶寺。

佛教如今在蒙、藏地區占統治地位,但在藏王松贊干布(及以前)時代卻盛行著原始的“苯教”。苯教一度是吐蕃的國教,起源於原始人類對自然的崇拜。由於政治的需要,統治者逐漸引入了佛教。佛教與苯教的鬥爭,實際上就是統治階級政治鬥爭的反映。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建起了大昭寺,用來供奉佛像卻不供養僧人,所以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佛教寺廟。直到松贊干布的孫子赤松德贊請來尼泊爾的蓮花生大師傳法,興建起桑耶寺並收取七名弟子開始,西藏的佛教才有了第一座佛法僧三寶俱全的寺廟。說桑耶寺為藏傳佛教的祖庭一點也不過。桑耶寺名字的由來也很傳奇,傳說赤松德贊最先請來宏法的是印度的寂戶大師,但寂戶大師經念不錯法力卻沒有幾分,根本不是苯教巫師的對手。他設計並主持修建的寺廟總是不能成功,剛造起來就坍塌。於是他趕忙介紹蓮花生大師給赤松德贊。所謂蓮花生就是說他真是從一朵蓮花中誕生的,來頭不一樣,手段自然不同。蓮花生大師一進藏就和眾多苯教巫師一一鬥法,全藏到處都留下了戰鬥的遺跡,諸多苯教神魔統統被收服反到成了佛教的護法神。在蓮花生大師站穩腳跟後重新開始修建寺廟,而且先在手心中幻化出寺廟建成後的模樣,估計赤松德贊從來沒有見過這麼“高科技”的玩意兒,於是驚呼一聲:“桑耶!”,其實就是“啊呀!”,這樣建成的寺廟就乾脆以“桑耶”為名了。

去桑耶寺有兩條路,一條是從甘丹寺徒步翻山,一條是從澤當渡過雅魯藏布江,我選擇的是後者。趁天沒亮我先趕到雍布拉康準備拍攝日出景象,可惜碰上了陰天只好放棄,調頭直奔桑耶渡口,卻看見太陽露出了頭,真是鬱悶。幸好碰上了一家好心的藏族人答應讓我擠進他們包的船,這樣就避免了我和船夫為包船而討價還價了(據說這裡的船夫很“黑”),心情也轉情了。木船可不管我的心情怎樣,“突突突……”地起錨開航。

雅魯藏布江是西藏的母親河,在這裡也的確像個慈祥的母親,寬闊而平緩,靜地幾乎沒有波浪。真想不到在大峽谷,她卻換成了憤怒洶湧的另一種模樣。這裡的渡船其實就是一艘木船外加一個拖拉機用的柴油發動機,開的很緩,渡河要用一個小時左右。我獨立船頭,憑河臨風,看一江水去,兩岸山來,悠悠然忘了南北東西,只任心中花開花落。坐在船艙中的藏族一家人已是四世同堂,共同到桑耶寺來朝佛。一問得知他們也是首次去桑耶寺,據說藏族人一生要到桑耶寺三次,死後靈魂才會認識去天國的路,看著他們我感受到什麼是虔誠。

我對桑耶寺的興趣則是它獨特的建築風格。整個寺廟設計成一座壇城,正中的烏策大殿呈四方三層象徵著世界的中心,四角建四個佛塔各成一色代表著東南西北四大部洲,還有四座小的佛塔意思是春夏秋冬,並在東西兩側還建著一個日殿和一個月殿,在外由一個圓形的鐵圍牆,不是真的鐵牆只是稱作鐵牆,在佛經中代表著世界的邊界,圍牆上每隔一米建一座小白塔,又在四面各開一個門。這樣的建築完全按照佛經中極樂世界的壇城樣子建造,壇城一般是銅鑄石雕,或者沙堆紙畫,像這樣切切實實建成寺廟擺在世人面前的倒不多。全世界這樣的寺廟共有兩處,一個在印度,一個就是桑耶寺。烏策大殿也很特別,殿分三層,最下一層是藏式,中間一層為漢式,而最上一層卻成了印度尼泊爾的風格,於是它的金頂也與眾不同。這樣一座傳說中的寺廟令我心馳不已。

渡過雅魯藏布江,再坐一程拖拉機,一邊吃著塵土一邊欣賞途徑的村落,顛簸著到了桑耶寺。見面不如聞名,我對桑耶寺的第一眼印象並不很好,主要是因為在烏策大殿旁建起了一棟招待所和幾家小餐館,破壞了桑耶寺建築群的整體風格,而這恰恰是桑耶寺最值得稱道的特色。把這些礙眼的建築擺在鐵圍牆的外面就好多了。我並沒有急著步入大殿,而是順著四方型的轉經道先看了一圈。這條轉經道包圍著烏策大殿,上下兩層,下層是整齊佈置的轉經筒和壁畫長卷,上層是僧捨,格局與大昭寺完全相同。我一個個的撫過黃銅的轉經桶,木製的手柄被歲月磨的溜光,配合著牆壁上古老而班駁的壁畫,很和諧。順著木梯上到二層,感覺大不相同。每間僧捨的房門都是一樣的,門口種植的盆花各有各的不同,三三兩兩的僧人在走廊上曬著太陽讀著佛經,也是一份和諧。我很莽撞地詢問他們是否會說漢語是否願意做我的導遊,他們微笑地示意聽不懂我的話,直到我找到格桑次仁。

遇到格桑次仁的時候他正在讀一本地理書,好像是中學的課本,漢語的,這讓我很感興趣。當我向他發出邀請,他稍微猶豫一下點點頭答應了。格桑的腳步很快,跟著他我走進了烏策大殿漢式的二樓。所謂漢式,其實就是斗拱的結構,這裡的斗拱還很老式,輔助支撐的柱子還有,在內地古建築中這樣的柱子已不多見而是蛻變成了“牛腿”(一種支撐屋簷作用的建築構件)。大殿曾經被毀,裡面的佛像是後添的,觀賞的意義不大。接著我們一起上了三層,三層是印度和尼泊爾樣式的,但在室內也感覺不出來什麼,只是覺得很低矮,像個閣樓。格桑讓我低著頭圍著當中二十一根木柱轉三圈,二十一根木柱象徵著二十一位度母,轉上三圈可以永保平安。入鄉隨俗,我弓著腰圍著柱子轉,一抬頭就撞到了樓頂,怪疼的,旁邊的格桑看著直笑。轉完三圈我們又從另一邊返回二層,格桑帶我走進一間很小的密室,裡面只有一個寶座和一個佛龕。這裡原來是達賴喇嘛在桑耶寺時住的地方,寶座也是他的。佛龕裡供著的不僅有佛像還有枴杖、石頭、腳印和其他法器,據說這些都是蓮華生大師的遺物,也是桑耶寺的寶貝。
美景旅遊微信號二維碼: to8848           美景旅遊微信號二維碼: to8848-dong
掃一掃上面的二維碼圖案,加我們的微信 Wechat
2005-05-09 14:28:06  By: 西藏旅遊  返回頂部 返回頂部
MITS 美景國際旅行社
MEIJING INTERNATIONAL TRAVEL SERVICE LTD
專門為台灣/香港/澳門等世界各地華人、外國人(外籍遊客)提供特色西藏、青海、
尼泊爾、四川等地度假觀光旅行服務,為您量身定制個性旅行計劃(獨立成團、小
包團、自由行、團體旅遊、散客拼團,另提供各類朝聖、徒步登山探險等特種旅遊)

外籍遊客進藏旅行須知:辦理台灣遊客入藏批准函.旅行證件.外國人去西藏旅行手續
西藏旅遊咨詢預訂服務: 0086-28- 86082622   86082022  給我們寫信咨詢和預訂
Sponsored Links
    
特別聲明:
A:關於美景旅遊網獨立原創文章圖片等內容
1、美景旅遊網原創文章、圖片版權由我們全部保留;
2、美景旅遊網原創文章、圖片任何網站及媒體均可以免費使用,如轉載我們的文章或圖片,
請註明來自美景旅遊網 並鏈接到 www.mjjq.com,商業用途請先聯繫我們;
3、免責:我們在我們能知悉的範圍內努力保證所有采寫文章的真實性和正確性,但不對真實性和正確性做任何保證。本站采寫文章圖片如果和事實有所出入,美景旅遊網不承擔連帶責任;

B:關於美景旅遊網採用非原創文章圖片等內容
1、頁面的文章、圖片等等資料的版權歸版權所有人所有。
2、免責:由於採集的圖片、文章內容來源於互聯網,內容頁面標注的作者、出處和原版權者一致性無法確認,如果您是文章、圖片等資料的版權所有人,請與我們聯繫,我們會及時加上版權信息,如果您反對我們的使用,本著對版權人尊重的原則,我們會立即刪除有版權問題的文章或圖片內容。
3、本頁面發表、轉載的文章及圖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
- 關於我們- 聯絡我們- 免責聲明- 隱私權政策- 商業合作- 廣告托播- 網站導航- 友情鏈接- 加入收藏-
MJJQ美景旅遊網專業旅遊服務商.品質保證 - 全年無休節假日照常服務
提供西藏旅遊.青海旅遊.四川旅遊.九寨溝.稻城亞丁專業旅遊服務
Tel:86-28-86082622 - 86082022  Fax:86-28-86080300
版權所有: 美景旅遊網 保留所有權利
©2002-2018 Copyright  MJJQ.COM China Meijin Travel Web.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M-Travel